首页 | 国内行业信息 | 国外行业信息 | 国内政策 | 行业技术 | 企业动态 | 展会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 > 国内行业 > 湘江重金属污染全国最严重 治理须打“硬仗”
湘江重金属污染全国最严重 治理须打“硬仗”
发布日期:2013/12/17 11:05:11

  湘江,湖南的“母亲河”,也是我国重金属污染最为严重的河流。2011年国务院批准的《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治理实施方案》提出必须在“十二五”期内治理见到成效。现在只剩下两年时间了,湘江治理必须要打一场“硬仗”。


  9月22日,湖南把湘江保护与治理定为省政府“一号重点工程”。紧接着,《湖南省湘江污染防治第一个“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方案》出台,明确要求到2015年,湘江流域企业污水稳定达标排放,涉重金属企业数量和重金属污染物排放量比2008年下降50%,局部地区水质恶化趋势得到彻底遏制,全流域水质实现初步好转。


  前不久,本报记者跟随“中华环保世纪行”采访团来到湖南省,就饮用水源地保护等问题,深入到长沙、株洲、湘潭三市实地采访,看湖南如何啃下湘江治理这块“硬骨头”。


  搬迁污染企业,必须要有壮士断腕的决心


  “竹埠港地区化工企业必须在2014年底前全部关停!”湘潭市岳塘区副区长黄建平说得十分坚决。在一张《服务企业关停工作组包点企业责任分解表》上,记者看到这里的26家化工企业都已经明确了关停的具体时限和包点责任人,签订了关停协议的15家企业还插上了“红旗”。这标志着,关停工作已经全面进入实质性阶段。


  始建于上世纪60年代初期的竹埠港老工业区,是国家确定优先发展的14个精细化工基地之一。2011年实现工业产值45.36亿元,从业人员6570余名,完成税收1.12亿元。


  然而,这个历史悠久、为当地带来税收和就业的老工业区,也是湘江重金属污染七大“重灾区”之一。沿湘江东岸呈狭长分布、总面积1.74平方公里的竹埠港老工业区,产生了大量锰、镉、铅等有害重金属,长年经雨水冲刷流入湘江,废水、废气、废渣严重影响和危害周边土壤、地下水,成为长沙、湘潭及湘江下游人民群众饮用水安全的重大隐患。


  2012年5月,湘潭市成立了由市长任组长的竹埠港“退二进三”工作协调领导小组,按照“关停、退出、治理、建设”四步走的战略部署,加快推进竹埠港化工企业关停搬迁工作。通过土地征收方式关停的金环颜料公司厂房里,如今空无一人,只剩下斑驳的生产车间墙壁。“这里将建设为沿江风光带,引进战略投资者,发展现代商贸物流产业。”黄建平说。


  但是,现在距离目标仍显得有些遥远。据了解,竹埠港地区关停退出任务十分繁重,涉及企业退出补偿和6000余名职工的安置,以及周边2万居民的补偿,维稳和资金的压力巨大,而且很多退出企业在当地和省内无处可重建,搬迁工作难度也很大。“仅治理重金属污染就需要27亿元到30亿元资金,企业退出补偿和人员安置也需要30亿元左右,后期的开发建设、环境整治也需要30亿元左右。”黄建平算了笔账,总共需要近百亿元资金。


  要拿出“壮士断腕”决心治理污染的,不只是湘潭。沿湘江南“上”,到达“火车拖来的城市”——株洲,远远就看见东岸笼罩在一片雾霾之中,旗滨玻璃的三座烟囱向天空喷吐着黄色、黑色的浓烟。


  这里的清水塘工业区,位于长沙、株洲、湘潭3市接合部,紧邻湘江,是国家在“一五”期间就开始重点建设的老工业基地,形成了冶炼、化工、建材、能源为主体的四大支柱产业,聚集了株冶集团、中盐株化等193家企业。新中国成立以来,累计向国家上缴利税480多亿元。


  尽管国家和当地政府在发展循环经济、重金属污染治理方面下了很大力气,但无法根本解决污染问题。2010年,清水塘工业区排放废水4030万吨(占株洲市的51.03%)、废渣206万吨(占株洲市的75%)、废气693亿立方米(占株洲市的62%)。株洲市副市长何剑波表示,目前清水塘搬迁改造基本上纳入国家老工业区搬迁改造首批试点,环境治理力度将进一步加大。


  湖南省环保厅副厅长谢立表示,湖南从2011年启动重金属污染治理,截至今年l0月,湘江流域共淘汰关闭涉重金属企业883家,通过关闭淘汰、结构调整和重点治理工程的实施,共削减废气、废水中汞、镉、铅、砷、镕五种重金属排放量359.03吨,较2008年削减了42.1%;2012年以来未发生重金属污染事件。


  治理速度在加快,但是仍然跟不上发展


  霞湾港——这个美丽名字的背后,却是并不美丽的历史,当地人甚至将它称为“变色龙”。“早上是一种颜色,到了中午变成另外一种颜色,下午又是一种颜色。”湖南省人大环资委监督处处长刘帅几年前曾经来到株洲调研。当时的霞湾港,至少成为了50家企业的工业废水集纳港。


  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清水塘工业区内的工业废水主要通过霞湾港排入湘江。在长年的超标排放和累积沉淀后,霞湾港底泥中汞、镉、铅、砷等重金属严重超过国家土壤污染标准,成为湖南省最大的工业排污口。


  2011年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治理启动以来,株洲市启动《湖南省重金属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中的治理项目91个,投入治理资金44亿元,完成了清水塘工业废水处理利用工程、霞湾港清淤工程、大湖治理工程等一批重金属治理项目,消除了部分区域重金属污染隐患。治理后的霞湾港,已经清可见底。


  不过,污染问题并未就此解决。株洲市环保局局长李必农说,污染土壤的治理依然是个令人头痛的问题。目前,全世界都没有成熟的土壤修复技术。而且,每亩土地高达三五千元的治理成本,也使得相关技术很难推广。目前,只能对污染土壤进行“矿化”后填埋。更加经济适用的土壤修复技术还在努力探索中。


  除了大力治理“点源”的工业污染,对“面源”生活污水的处理能力也正在逐步提升。今年9月,投资1.7亿元、占地面积62亩的长沙市星沙污水处理厂扩容提质改造工程终于启动。项目预计于2015年完工,建成后,日污水处理能力将从现在的12万吨提升到18万吨。


  虽然环境治理的能力在不断提升,但是仍然赶不上快速推进的城镇化进程。近年来,随着长株潭地区发展步伐不断加快,污水处理能力跟不上人口、企业增长速度的矛盾日益显现。长沙市水务局副局长罗国强坦言,浏阳河长沙段仍然有38个排污口存在污水直排现象。


  星沙污水处理厂所在的长沙市经济开发区,日污水排放量就接近20万吨。2009年,该厂就提出要扩容,但由于污水管网的建设需要配合市政道路建设,又涉及拆迁等事宜,直到今年长沙市才“特事特办”地完成了拆迁,具备动工条件。


  湖南省住建厅巡视员廖援村介绍,自2008年开始,湖南相继实施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专项行动。目前,湖南省县以上城镇共建有污水处理厂137座,总设计处理能力达到536万吨/日,2012年湖南省市县污水处理厂共处理污水16.7亿吨,削减化学需氧量(COD)27.5万吨,县以上城镇污水处理率达到85%。


  客观地讲,近年来湘江治理一直在推进。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治理湘江重金属污染,到2000年的“零点行动”;从2002年湘江水污染防治方案的实施,到2008年开展湘江流域水污染综合整治方案,都是在全力治水,但治理的速度仍然跟不上发展的速度。


  “我们现在所处的阶段,就像上世纪70年代的日本,环境危机重重,污染事件频发。之后随着政府和公众对环境问题重视程度的提高,环境标准越来越严格,治理力度不断加大,淘汰了一批污染、落后的企业,才迎来了治理与发展之间的‘拐点’。”刘帅说。


  将湘江打造成“东方莱茵河”,是湖南治理湘江流域的远景目标。我们期待着湘江治理的“拐点”早日到来。

特别声明:本站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电话:010-88372272 E-mail:1915838305@qq.com
最新资讯
上海市崇明区这处“城市海绵”初现雏形
从科技赋能到多元共治:上海应急局局长详解
河南:从严从实从细落实各项举措 筑牢城市
湖北水利:以系统治理绘就“千湖之省”幸福
银川市海绵城市建设实施范围比例达42.4
北海实施“双轮驱动”模式 推进黑臭水体治
广元地下水污染防治试验区建设收获多
韧性城市:从“城市看海”到“智慧抗灾”的
吕梁市:做好城镇污水排入排水管网管理工作
“水患之河”到“幸福之河”的蝶变——福建
热点资讯排行
1阳泉市财政局下达省级补助资金 支持城镇排
2全球最大环保展慕尼黑IFAT中国系列子展
32024中国环博会深圳展 IE expo
4六大主题分会聚焦水利行业热点,尽在9月4
5澳大利亚悉尼多个饮用水集水区检出“永久性
6突破性过滤技术问世,可清除水中多种持久性
7英国推出严厉措施阻止水污染
8中国一冶城建公司海绵城市专利技术获奖
9AI模型揭露美国地下水污染:超7100万
102024地下水污染防治技术与方法学术会议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 | 法律声明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Copyright © 2000-2022 www.c-wat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水工业网互联网站 经营证许可证编号:京ICP备2022032253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2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