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曹志政渭河以其博大的胸怀养育了甘、宁、陕多个市县的2500余万人,然而,随着工业文明的发达、流域人口的增长,渭河昔日的宁静已被今日的现代文明所侵扰。
渭河一度被陕西省人大常委会认定为“已经基本丧失了生态功能,成为黄河流域污染最严重的河流之一。”
渭河甘肃段300多公里如何呢?作为渭河源头区域,“干净渭河”显得尤为重要。
难以承受的污染之重
“上游的污水一泻千里,沿途的污染不断加重。11月,当记者沿葫芦河从宁夏进入甘肃时,只见乌黑的河水泛着白沫向东流去。被河水长时间冲刷过的河床、石砾、枯草、淤泥,已经失去原来的颜色,只留下黑色的痕迹。”这是两年前兰州一家媒体的记者对渭河支流葫芦河的描述。
两年后,记者再次来到葫芦河,由于季节不同,没有看见污水横流。当地群众讲,水比以前清了,但还有臭味,没人敢喝有些发黑的臭水。
葫芦河是渭河的最大支流,发源于宁夏,淀粉加工企业密集,从源头带来的污染难以避免。
渭河的污染不仅来自葫芦河,还有秦祈河、散渡河、大咸河,以及沿途生活的污染。
渭河上游污染最重时节在秋冬季,秋冬时节有大量的洋芋产品需要加工,虽然近两年所流经的宁夏和甘肃都采取了强有力的措施治理,关停和改造升级了沿途的千余家小粉坊,但要彻底根治还需时日,还需从根源上治理。
民盟中央2009年对渭河流域的调研报告称:“水污染加剧,影响下游地区用水安全。渭河源区水质长期在V类水质下徘徊,类重度污染水域118公里,72.4%的人口饮水不安全。”
日渐消瘦的渭河难以负重,水量的减少也使渭河对排入的污水失去了调节能力,污水与渭河交汇时显得格外刺眼。
沿着渭河源头一路向下,渭河被污染的伤痛,无不让人揪心。一个个排污口,一份份超标的断面监测报告,昭示着渭河的苦衷,诉说着渭河的悲伤。
#p#副标题#e#
历史欠账太多
“治理难,经济基础薄弱,历史欠账多!”记者采访过程中,时常听到这样的感慨。
的确,渭河主要流经的区域,由于经济基础薄弱,环境治理投资较少,环境治理心有余而力不足。
其中表现最突出的是渭河流经的县区污水处理厂的短缺,大多县区污水处理厂处于在建或拟建中:渭源县在建、陇西县建成投用一年;通渭县拟建;秦安县在建、武山县征地中、甘谷县在建、麦积区在建……
污水处理厂的短缺,导致生活污水直排。
陇西县污水处理厂厂长马晓宁说:“以前没有污水处理厂,渭河河道臭味难闻,里面流的水都是黑颜色的。现在污水处理厂对这些污水进行处理以后,下游还有陇西这一河段水都是很清的。”
多年热衷于环境保护的志愿者张诚认为:渭河污染中生活污染源占了很大比例,建城市污水处理厂投资大、工期长、管网配套难、运行成本高,是渭河污染治理的软肋。
张诚介绍说,同时直接关系到农民眼前利益的淀粉加工小粉坊难以彻底关停,成为困扰环保部门多年来的难题。在环境保护与经济效益二者之间选择,农民选择的天平还是偏向了经济效益那一方。
渭河流域甘肃段和宁夏段,淀粉加工小企业遍布。这些企业建厂之初大多采用传统工艺,产能低、污染大,鼎盛时期,淀粉加工小企业达到上千家,多年来虽给当地农民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但也给环境留下了不可挽救的伤害。
淀粉加工污染以葫芦河最为突出。每到马铃薯收获季节,葫芦河就变成了排污河。平凉市环保局局长陈爱民认为,葫芦河污染主要在上游,发源于宁夏的葫芦河在流入甘肃平凉时已经被污染,由于地方法规和治理观念不同,葫芦河上游的淀粉加工企业对葫芦河污染严重,虽然两省区多次协调治理,但效果不明显。
陈爱民说,我省治理小淀粉企业绝不手软,采取一刀切措施,将这些历史欠账和遗留问题彻底解决掉。
痛定思痛,定西、天水、平凉等地采取果断措施:定西市已关闭了不符合国家和省上产业结构政策的淀粉加工企业39家;天水市2009年一次性关闭秦安县86家小淀粉企业;平凉也对静宁和庄浪污染葫芦河的小粉坊予以改造或产能环保设施升级。
时值深秋,又到了一年一度的马铃薯收获季节,这些关停的小淀粉企业会否死灰复燃,将是环保部门监管的重中之重。天水市政府副秘书长杨胜利说:“对国控、省控重点污染源坚持每半月最少到现场监督一次,对市列重点源每月到现场最少监察一次。”
“天水市虽然在渭河流域污染治理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因历史欠账太多,污染物排放总量不断增加,加上生态保护方面恢复建设资金短缺,国列水土保持重点项目稀缺,因此,整体防治能力还不是很强。”杨胜利说。
#p#副标题#e#
呼唤清水向东流
“一河清波,两岸绿色,鱼翔浅底,鸟语花香,人水和谐。”这是环保志愿者理想中的渭河。
渭河生态环境问题近年来备受关注,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民盟中央向全国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提交了《关于加强渭河源区生态保护与建设的提案》。
张诚对渭河的未来充满信心,他认为,越来越多的人关注渭河,一个个宏伟蓝图将渭河纳入了治理范围,只要大家都行动起来,恢复渭河碧波只是时间问题。
渭河,陕西省称之为“母亲河”。对于母亲河的受污,陕西省从今年2月开始,正式在渭河流域实行水污染补偿制度,城市出境水污染每月超标1毫克,就要缴纳10万元的补偿金,用于污染治理。
9月5日,渭河出甘肃的最后一个村庄~~~天水市麦积区牛背村,由环保部门投资新建成的渭河水质监测站已经投入运行。
天水市环保局局长杨永晖说,在渭河从甘肃流入陕西入口处,陕西省设立了水质监测站,对入陕水质进行在线监测,若发现水质有异常,随即就会和甘肃有关部门交涉,为了保证流向陕西的渭河水达标,我省在相应的出口设立了水质监测站,保证渭河水达标流出甘肃。
钱、钱、钱,在十多天的采访中,对于渭河的治理,各级干部反应最为一致的是治理缺钱。渭河治理是一项大工程,需要国家从大处着手,从长远着手,彻底根除渭河的生态危机和水质污染。
采访快结束时,记者得到一个值得欣喜的消息。根据国务院批复的《渭河流域总体规划》和水利部《黄河近期重点治理开发规划》,以及我省制定的《甘肃省渭河流域综合治理规划》等,前期计划在2011年至2020年间,在渭河流域新建13个项目,这些项目涉及我省4个市的27个县区,总投资70亿元,确保把我省渭河流域构建成为“和谐渭河、平安渭河、安澜渭河。”
渭河一河清波,两岸绿色,将不再遥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