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1年3月启动的北京市通州区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工作,经过700余名普查员历时2年的努力,目前已进入收尾阶段。
2日,记者从通州区水普办获悉,水务普查工作已获得重要成果,其中地下水取水井数量最多,近1万眼,约占全市的15%,地下水年总取水量约占全区总供水量的90%。为了深入开发普查成果,科学利用普查数据,区水普办正与北京市水文总站合作,开展全区地下水资源管理专题研究活动。
相关数据显示,北京市是世界上严重缺水的大城市之一,年人均水资源量仅107m3,仅为全国人均占有量的1/8、世界人均的1/30,远远低于国际公认的人均占有量1000m3的下限标准。地下水是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保障城乡居民用水、支撑经济社会发展和维护生态平衡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水资源短缺成为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问题,也是城市安全的首要问题,作为正在建设首都城市副中心的通州区,水资源安全问题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此次开展的地下水资源管理专题研究活动,是普查数据的成果开发。它将在第一次水务普查基础上,结合国家地下水监测工程项目,分析研究全区水文地质条件,对现有监测井的井位、井深进行研究,并分析地下水水位空间三维变化情况,为严格实行用水总量控制,提供科学依据;同时还将对取水工程现状进行深入研究,确定地下水漏斗位置、深度,分布面积,对漏斗区进行风险评估,提出漏斗区范围内水资源管理建议;并对全区的地下水管理工作进行梳理,提出基础研究方向及地下水资源管理政策建议。
此项工作将历时3个月,最终形成通州区地下水资源管理研究报告,为全区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开采和利用、水厂的建设、用水指标的审批提供基础数据和科学依据;为北京南水北调工程实施后,用水分配等方面工作提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为全区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及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