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之艰
本报近期刊发了《广东饮用水质量调查系列报道之二:检之惑》。文中数据反差极大:一边是广州市水质监测中心发布的数据显示,去年全年,广州市供水水质综合合格率为99 .26%;但另一方面,南都记者随机抽检广、深、佛三地8户居民家中水样,就其中37项常规项目(部分指标因为条件所限未能全面检测)进行检测,仅2个水样37项指标均为合格(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检测指标为106项)。虽然一次水质检测未必能科学地、真实地反映广东饮用水的真实状况,但无疑对目前我省的多个城市居民对于日常中饮用水的现状的认识有参考作用。
从原水到自来水厂处理、出水,再输送到各个片区,送到二次供水系统,最后到用户末端的重重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都会对最终的水质产生影响。但在西村水厂的钟厂长看来,水是不可再生资源,再怎么处理,也不可能恢复。“所以保护水源才是最重要的”。
取水之繁生活在广州中心城区居民可能并未察觉,其实水龙头流出来的水,和三年前已经完全不同。
南都记者日前来到距市区数十公里外的西江取水口。“今天有大雨,江水看上去有些浑浊,那是上游带下来的泥沙。”广州市自来水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放眼全广东的河道,这里水质已经是最好的。
西江取水口被安置在距岸边500米左右的河道内,河面由黑色挡板围起,防止水面大型垃圾及油污渗入。据了解,环保部门也立法保护该水源,规定水源两岸上游500米、下游300米不得建工厂,船只需在离水源500米外行驶。
这里的河水,会流向距取水口不远的泵站,通过泵组和埋在地下直径3 .6米的大口径管道,输送至47.6公里外的广州鸦岗泵站。随后再流向江村、石门和西村三个水厂。这些西江河水会在那里经处理变成自来水,输向广州几个中心城区。
据介绍,目前西江已取代西航道水源,成广州自来水供应的最大水源地。上述负责人向南都记者介绍:“西江泵站建成后,成广州市最大的取水口,日供水250万立方米,解决整个系统的50%供水。最大供水量可达350万立方米,可全面确保广州市居民用水。”
这便是“西江引水”的整个过程,目的就是为了解决广州西部水源严重污染的问题。过去,广州西部水源包括西航道、前航道、后航道和黄埔水道,于此处的三家水厂供水量曾占全市的45%。但近年整个河段的水质每况愈下,污染严重。2008年至2009年,广州西部水源都曾因污染问题被省环保局、省监察厅列为挂牌督办“黑名单”。取水口附近,除直通水源的臭河涌,还飘荡着生活垃圾和水浮莲。
严重的污染让整个供水链条不得不“舍近求远”,通过全程71 .6公里的输水管线,用西江水替代珠江水。据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西航道等水源仍作为“备用水源”,在西江水源供水不足下备用,但目前为止,并未出现过此情况。
“有水不能用”,并不是广州一个城市面临的难题。据深圳市水务局的数据,2010年深圳年水资源总量为19.43亿立方米,其中来自当地水库的约3亿立方米,剩下17亿立方米是“外来”水。1996年,深圳启动了东江水源工程,2001年11月正式通水。记者了解到,此前深圳曾用过小部分毛州河和观澜河的水作为自来水的水源,但东江水源工程通水后,深圳再未用过这两条河的水源。
复杂的护水链条“水源好,能减少预处理环节。”西村水厂的钟厂长告诉南都记者,“西江引水”启动前,水厂需对珠江水进行复杂的预处理,才能让自来水水质达标。而现在的西江水,即便不做什么预处理,最后出厂的自来水也会比原来的好。
在西村水厂,数十公里外的西江水被引入一个大水池中。据钟厂长介绍,在到达水厂之前,西江水源每天都会先经检测,确保安全无污染。到了水厂后再进行反应、沉淀、过滤和消毒,以有效去除水中的重金属、微生物等杂质。
在第一个环节,新抽取的江水会进入反应池与混凝剂融合发生反应,使水中杂质凝结成大悬浮颗粒。接着水被引入沉淀池,通过斜形管道吸收沉淀,原本浑浊的水此时变得清澈透明,肉眼能见池底。然后再经过滤池过滤,此时水已基本达自来水标准。最后,自来水还要经氯化消毒,让有生命的天然物质如水藻、细菌等失去活性而死亡。
这仅是原水从进入水厂到变成自来水出厂的过程。如加上输水管道维护,各楼盘小区内的管道维护和水箱清理,从水源地到市民家中的自来水龙头,自来水的链条更复杂。
“从全广东的角度,广州居民喝水其实还是很幸福的。”钟厂长称,2007年国家规定,水质常规可检测指标需在2012年内完成,而广州早在2010年就已全面达标。
值得注意的是,2010年,恰是西江引水启用的年份。钟厂长多次强调,水源地水质状况对自来水水质有着重要影响保护水源,是重中之重。
弃珠江水源转向西江,看似是无奈之举。按广州市自来水公司相关人士的说法,目前西江水源至少可保数十年无忧。然而数十年后呢?我们是否要往更远的地方取水?但现在的西江水已是广东最优,我们还能去哪?还能怎么做?
“守着珠江没水喝”、饮用水源地要上溯外移,是广州市民饮水的现实尴尬。广东在上游水源地保护方面,面临严峻挑战。
南都记者综合2010年和2011年《广东水资源公报》数据发现,其实广东全省人均综合用水量、万元G D P耗水量和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三项指标,在2004-2011年8年间不断下降:人均综合用水量560立方米下降到443立方米,下滑20%。
节约用水成绩斐然,然而水功能区达标率却不是那么乐观。2011年,广东共监测评价286个河流、水库(湖泊)水功能区,全年水功能区达标131个,达标率为45.8%,较上年下降4%。而2011年全省监测评价的304个河流、水库(湖泊)水功能区中,达标仅116个,达标率为38.2%。
面对上述“不太乐观”的数据,一方面,从2011年开始,广东执行新的、更为严格的水质目标,但更重要的仍是上游水源保护的严峻。
“在粤东、粤西、粤北的水源地区,江河本身水量小、纳污能力较弱,而近年来,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较快,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不断增加,一些县城和山区的生活污水处理覆盖不够。此外,在城市,生活类污染比较严重,加上2011年汛期降水较少,降低了江河的排污和自净能力。”省水利厅方面曾如此表示。
一边是地区经济发展让水源安全压力骤增,另一边是水源保护的迫切性,这对矛盾体该如何协调?
在中山大学水资源与环境系主任陈晓宏教授看来,练江是一个最为典型的例子。
作为潮汕地区三大河流之一的练江,其出名并非是其水流量,而是严重的污染。练江沿岸,从上游的普宁到下游的潮南、潮阳,因为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着力发展各类高污染产业,造就了“中国内衣名镇”潮阳区谷饶镇、“中国衬衣第一市”普宁等,但同时因监管缺失,练江成当地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的排污河。练江虽历经近十年污染治理,但水质依然为劣类。
“不把分散的家庭作坊取消、不把垃圾收集处理好、不把人口控制住、人的素质不提高,任何先进的污水处理技术和污水处理工程都不能解决练江的污染问题。”陈晓宏对南都记者表示,这些分散的家庭作坊需要被集约化低污染产业园区替代,而一些劳动密集型的低端产业也要减少。
规划和管理是控污核心经济发展造成的生活污水和工业污水的增加,已然对饮用水水源的安全造成威胁。而在下游污水处理环节,污水截污管网建设暴露出来的弱点,让这些威胁显得尤为迫切。
“现在我们已满负荷运行了,随着珠江新城等地人口越来越多,这个厂区已经没地方再扩大污水处理能力了。”广州猎德污水处理厂一位工作人员告诉南都记者。
从1999年建成投产之后,两度被评为“全国十佳污水处理厂”的污水处理厂,其日污水处理能力已经四度扩大,从当初的22万吨增加至现在的120万吨。截至目前,其截污范围覆盖珠江前航道以北的大部分市中心,包括西濠涌、沿江自排系统、东濠涌、二沙岛以及天河区的部分污水,涉及大约213万人生活产生的污水。
每日120万吨的生活污水从密密麻麻的管网收集到污水处理厂之后,先在格栅间进行预备处理,把污水中较大的垃圾,如树枝、塑料袋等隔除。在格栅间外面,只见停放着10多辆装满革除出来的垃圾的小斗车。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通常一天能从格栅间清理出几十车的垃圾。
经过格栅间的预处理之后,12台提升泵将生活污水抽送至下一个环节沉砂池,将大的颗粒沉淀掉。之后污水再被输送到生化处理池和沉淀池以降低污水中的有机物和污染物含量,经过沉淀池之后浑浊的污水已经变得比较清澈,最后经过加氯消毒间并确认水质达标之后,这些水被排入珠江下游。
广州市污水治理公司和广州市水务局提供的数据显示:从1989年至今,广州中心城区污水处理能力从零增长到2012年底的298万吨/日,污水收集管网长度1421公里,相当于广州到上海的距离,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为93%。目前广州城镇污水处理厂47座,城镇生活污水总处理能力473万吨/日。全市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了90 .88%。
尽管如此,广州市水务局坦言,河涌的水质在治理过程中出现了反弹。“个别河涌由于原来的截污不彻底,雨污分流的完全实施难度很大;部分支涌没有完全截污;另外,还有部分企业向河涌偷排。”
“水质的改善关键还在于截污。”面对记者的采访,广州污水处理公司坦承其在治污过程中遭遇到的种种不可控的瓶颈。
“自来水的管网是从集中点到千家万户的,管网很清晰,但污水的收集却是从面到点,管网纵横交错。”一位熟悉城市水务工作的人士坦承,目前污水收集的管网覆盖面还不够完善,有些地方虽有管道,但污水却未收集起来。“很多地方是开发商先开发,然后市政设施才进来,造成污水可能没有进入市政的排污管。”该人士表示,随着城市发展往外扩,排污管网建设也和公交等公共服务设施一样存在滞后性。
“个别河涌截污不彻底,主要是受制于征拆问题,局部位置无法进场实施,造成污水无法收集或转输。”广州市污水处理公司表示,这需要时间和政府持续的资金投入。
而猎德污水处理厂的工作人员则表示,生活污水处理工艺和工业污水的工艺并不一样,但现在仍有部分企业偷排工业污水和超标排放,容易让污水处理厂出水水质不稳定。“环保、水政监察等部门要持续对新增污染源以及违法违章企业,特别是污染企业的偷排乱排现象进行制止和查处,加大处罚力度,减少该类工业废水的外溢污染,这也是确保河涌水质保持的关键所在。”广州污水处理公司方面表示。
为治理珠江水,近日广东省环保厅公布了全省水污染防治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南粤水更清行动计划(2013- 2020年)》。广东将投入1187亿元实施综合治污、饮水安全、水源保护等896项重点工程。其中403.85亿将用于新建、扩建骨干污水处理厂,完善污水管网,而饮水安全的投入也高达252亿。
在陈晓宏看来,治污的源头更应推至污染源的产生上。“最核心是规划和管理。”陈晓宏认为,规划应避免一届政府一个规划,更应该制定一个长期的人口控制和产业升级规划、实实在在的环境保护教育计划、严厉有效的排污违章处罚制度等,同时采取科学的治污工程措施。
2011年,广东共监测评价286个河流、水库(湖泊)水功能区,达标率为45.8%,较上年下降4%。
中山大学水资源与环境系主任陈晓宏污水收集管道是半截子工程2010年随着西江水的引入,广州人的饮水问题得以解决燃眉之急。但三年后的今天,广州依然身处水质性缺水、守着“珠江水不能喝”的困局中。日前,中山大学水资源与环境系主任陈晓宏教授在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强调,未来必须打破行政区界调配和保护水资源。在提及未来广州人是否还有重新喝回珠江水之时,陈晓宏认为,必须加快推进广州产业升级及加大人口控制力度。
南都:2010年,广州引入西江水解决广州西部水源的质量顽疾,这是否长远之计?因水源地不在广州,若上游水质或对广州的供量发生变化,广州该如何应对和寻找出路?
陈晓宏:广州西江引水是整个珠江三角洲地区“靠东取水、靠西退水”,“清污分流、供排分家”水源一体化布局的结果,这就是“长远之计”。水源地不在广州,并不成为对广州供水水质水量发生变化的原因,珠江三角洲一体化、广佛同城化是珠江三角洲区域发展的基本要求和必然趋势,未来必须打破行政区界,从流域和区域全局的角度,布局、调配、保护和管理水资源。目前,广州需要通过广佛肇一体化发展机制,并需要纳入清远市、东莞市,加快实施5市联动的协同治污。首先落实解决控制断面包括市界断面水质达标问题。
南都:广州水质性缺水、“守着珠江水不能喝”问题的出现,根因何在?要解决此问题,还需在哪些方面努力?广州是否有重新喝回珠江水的那一天?
陈晓宏:这些问题是城市及其产业发展长期积累下来的问题,城市过于集中,如此大量人口聚集导致排污强度(单位水体接纳的污染物)极大,而前些年低端工业膨胀,城中村分散式家庭作坊有增无减,导致城市河涌由早期的清水绿岸鱼虾肥美变成了现状的排污沟、污泥沟,即使经过亚运会期间的巨资治理,广州河涌污染问题远未解决。
未来必须继续加快推进产业升级,关闭污染型企业,降低工业密度;加大人口控制力度,伴随产业关闭升级,舒缓城市人口密度,稳步大力推进LID (低影响开发)理念的城市改造,严格控制建筑高度和密度,严格控制城市人口,逐步实施城区雨污分流,加大污水管网截污效果的建设,通过一手抓截污治污,一手抓降低污染源排放,通过10-20年甚至50年时间的坚持不懈努力,广州仍有重新喝回珠江水的那一天。
南都:为治理珠江污染,广东省委、省政府在2003年提出“珠江三年改观,五年不黑不臭,八年江水变清”目标,但您曾提及城市河段水质仍未达理想状态。影响治污效果的因素何在?您如何看待现在广州"治水"的成败?
陈晓宏:目标未达理想状态的原因就是前面分析的治污效果不理想的原因。近三年来广州治水应该说政府部门高度重视,也采取了很多措施手段,投入了巨资,广州市的主干河道水质有较明显改善,但污水截污建设没有认真做好。
污水厂规模是有了,但有些污水厂的污水收集管道是半截子工程,即管道并未真正收集到污水,加之雨污合流,污水处理效果较差,一些支涌仍然污染严重,尤其是暴雨期,支涌污水大量涌出,对主干河流水质又有很大影响。
一部分原因是治理难度大,治污是一个长期过程;但同时也需要科学管理和科学论证治理方案,不宜在没有充分论证的情况下盲目采取一些治标不治本的措施。
[链接]
头疼的末端管网更换“早期使用镀锌钢管的小区,如不把管子改掉,水厂即使对水质监控得再好也没有用。”深圳市水务局水资源和供水保障处副处长、高级工程师赖举伟向南都记者表示。
赖举伟给记者展示了两段刚更换下来的钢管,只见钢管上锈迹斑驳,其中一段更被锈出了一个洞。
这两段自来水管为何会被替换下来,还要追溯到13年前。
1999年6月,建设部等四部委发布《关于推进住宅产业化现代化提高住宅质量若干意见的通知》,要求自2000年6月1日起,在新建住宅中禁止使用冷镀锌管用于室内给水管道,并逐步限时禁止使用热镀锌管,推广新型塑料管及塑料复合管等管材。当时业界已意识到,使用镀锌管对自来水质潜藏着危害:镀锌管内壁易生锈、锈蚀后易爆裂、易滋生细菌和微生物等有害杂质等,自来水在管道输送中容易被“二次污染”。
按《全国城市供水管网改造近期规划(2006年- 2007年)》的统计数据,其时供水管网采用的管道主要有灰口铸铁管、球墨铸铁管和水泥管等。其中,灰口铸铁管43362公里,占管网总长度的50 .8%;水泥管11133公里,占13.0%;镀锌铁管等低质管材,占6.0%。质量较好的管材所占比重较少:球墨铸铁管14135公里,占16 .8%;钢管6977公里,占8 .2%;PV C管4467公里,占5.2%。
“镀锌管生锈后,直接导致自来水的黄水现象,而锈垢时间久了,在水的冲击下脱落,还会造成居民发现自来水中有肉眼可见物和杂质的现象。”赖举伟表示,一旦镀锌管被锈得漏了或裂了后,还可能导致细菌问题。
本报此次送检的水样中,不合格指标主要集中在浑浊度、肉眼可见物、总大肠菌群等。而这些指标,恰与镀锌钢管“隐患”暗合。
在赖举伟看来,更换2000年前居民家中的镀锌钢管,是提高从自来水厂管网末梢到居民家中自来水水质最直接的方法。
“其实早在2009年,深圳市水务局就曾对深圳做过一个摸底调查,当时预估,如果要悉数更换深圳居民小区不合格供水管材,将涉及超过2000个小区,占深圳小区总量的2/3。2010年,我们做过一个测算,换管道低层小区居民每户的成本大概在2500-3500元,而高层小区每户的成本更高达5000-8000元。”
赖举伟表示,当时最大的阻力,来自于资金问题。按照《物权法》的规定,居民院内的公共管网,产权属于全体居民所有。“按理说,更换小区自来水管,市民是要掏钱的。但市民认为,水管、饮水是政府部门应该管的事。”
靠业主自筹、主动缴纳住宅专项维修资金以及政府加强财政补贴来解决水管改造资金难题的呼声不断高涨。赖举伟称,4月3日,深圳市政府常务会议已经审议通过了《深圳市优质饮用水入户工程实施方案》,首期投入18.6亿元,用3-5年时间完成对30%的应改造小区管网的改造。
“此番更换将采用政府资金补贴的方式进行,居民每户大概仅需交200元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