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行业信息 | 国外行业信息 | 国内政策 | 行业技术 | 企业动态 | 展会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 > 国外行业 > 新加坡:小国大谋略 缺水城市国家的“水”故事
新加坡:小国大谋略 缺水城市国家的“水”故事
发布日期:2009/7/7 9:00:18

 

  新加坡之小,用一组简单的数字即可一目了然:新加坡面积近700平方公里,人口约450万。南京总面积6582平方公里,人口760万,也就是说,新加坡面积仅相当于十分之一个南京,不及高淳、浦口、江宁、六合、溧水中的任何一个。


  以新加坡之小,能做出多少大事,值得探究的东西不少。6月22日到27日,应新加坡公用事业局之邀,本报记者参加了2009年新加坡国际水资源周活动,从“水”的角度见识了一番这个弹丸小国的大谋略。


  强烈的忧患意识:“水安全”成为国家战略,制定“四大水喉”长期水供策略,确保450万人用水无虞


  水资源是关乎国家存亡的问题,对于依靠马来西亚供水的新加坡来说,更是如此。


  如今,在新加坡,打开水龙头,流出来的水可能来自4个方面:国内雨收集、进口水、新生水和海水淡化。但多年前并非如此。


  新加坡虽然降雨充沛,但因为土地面积有限,无法贮存雨水,因此水资源缺乏。新加坡曾于1961年和1962年与马来西亚签署了两份长期水供协定,2011年和2061年分别到期。两国曾经协商讨论延长水供的可能性,但谈判没有取得令人满意的进展。新加坡人深切感到,在“水”这个关乎自身生存的资源问题上,减少对马来西亚的依赖,提高自给自足能力非常迫切,“水安全”成为国家战略。


  在新加坡公用事业局工作了26年的供水署署长陈玉仁,清楚地记得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新加坡缺水,大家提着水桶、脸盆到街上公共水龙头排队接水的情形。他告诉本报记者,李光耀曾说过,所有的政策都要服从于水的政策,为此,新加坡开始谋划“维持可持续性的水供”新策略,以提高2011年以后供水的可靠性和自给自足能力。2002年,新加坡拟定了国家“四大水喉”长期水供的策略,确保水供多元化,这就是上文提到的水的四种来源——国内集水区的水源(雨水收集)、进口水、新生水、海水淡化。


  集水区水源,是新加坡的“本土水源”,目前新加坡已拥有17个蓄水池和一个暴雨收集池系统,面积占该国总面积的三分之二;新生水,是一种由生活污水净化而来的等级极高的水,超过了世界卫生组织饮用水的标准,可安全饮用,目前新生水占新加坡总蓄水量的20%,明年第五个新生水厂全面竣工时,将占到30%;海水淡化,目前可满足全国10%用水量的需求。


  ——一个是拜上天所赐,一个是向国外买水,还有两个是通过高科技获得洁净水,围绕“水安全”谋划的这“四大水喉”,称得上是一体化的水源体系,让被列为“水资源紧张”国家之一的新加坡解除了“用水之忧”。


  高科技、大投入、前瞻性:多项水资源基础设施工程领先世界


  解决水源问题,新加坡不仅有高起点、长远性的谋划和理念,在水资源基础设施工程建设上也是频出大手笔。


  以“四大水喉”第一来源雨水收集区为例,新加坡明确规定,在做土地规划时,都要规划集水区。去年11月建成的新加坡滨海堤坝,被称为全球五大供水工程之一,也是新加坡首个坐落在中央商业区的蓄水池。滨海蓄水池海水淡水化工程在今年4月已正式展开,预计明年完工,届时,滨海蓄水池将能供应新加坡10%的用水。


  新加坡最出名的水源,还是“新生水”。这是一种回收水,是以先进的膜技术与紫外线消毒,将经过二级处理的生活污水(新加坡一律叫“用后水”)进一步净化而生产的。在新加坡期间,记者在会展中心和不少水处理厂看到很多包装上标明“新生水”的瓶装水,还喝了,感觉能够接受。“新生水”是2002年新加坡研发出来的,2003年开始推广使用。不过,现在“新生水”并没有直接进入家庭,目前新加坡已有的4个“新生水”厂生产的“新生水”主要供工商业用,还有约占全国每天用水量1%的“新生水”进入蓄水池,与蓄水池的水源混合后,经水厂加工后再进入家庭。


  2005年9月,投资2亿元新币的新泉海水淡化厂启用,新加坡扭开了她的第四个水喉。该厂是公用事业局第一项与私人企业凯发集团合作的项目,每天可以生产13万6千立方米的淡水,是全世界规模最大的薄膜科技海水淡化厂之一,也是新加坡第一家海水淡化厂,可满足全国10%用水量的需求。该厂获2006年全球水务奖最佳海水淡化厂奖,被评价为“挑战了海水淡化价格昂贵的国际观念,也是份辉煌的工程”。


  这次在新加坡看到的最大手笔工程是“深隧道阴沟系统”工程。这项工程可谓新加坡人未雨绸缪的典范。公用事业局负责该工程的副署长杨裕才介绍,深隧道阴沟系统是一个地下超级干线,将生活污水导入一个终端废水净化厂,然后将处理过的水排进海里或净化成新生水,目的是解决这个国家未来100年的污水处理需求。该工程正在新加坡地底建设一个四通八达的污水输送网络,一期工程总投资36亿新币,包括兴建48公里深入地下10至55米的衔接污水管,把水供回收厂与周围的污水管衔接起来。6月23日,一期工程的核心工程、也即这个系统的终端工程——樟宜供水回收厂投产使用,新加坡总理李显龙出席了投产开幕仪式。


  樟宜水厂的投资方是新加坡最大的水处理公司胜科集团,而该集团在中国的第一项投资就在南京化工园。如今,胜科在南京化工园有两家企业,为化工园部分大企业处理污水,并提供水源。


  在新加坡,记者还参观了远离新加坡本岛的实马高岛,很难想像这里是新加坡唯一的垃圾填埋场。小岛上绿树葱郁,生长着很多罕见的植物,还吸引来大量稀有动物。站在海边,陪同人员告诉记者,这附近前两天有人看到了粉红色的海豚,记者亲眼看到堤坝上有六七十厘米长的蜥蜴在爬行。当然,最重要的是,新加坡450万人口每天产生的全部垃圾都堆到这里,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来到这里的垃圾,都是焚烧过的垃圾。工作人员说,这个垃圾填埋场是世界上第一座从海域发展出来的“岸外垃圾埋置场”,1995年开建,1999年建成,投资6.1亿新币,填埋场建于实马高岛与锡京岛两个岛屿之间的海域,一条长达7公里的堤岸围墙将两个岛屿之间的海域围绕起来,再把这片海域分为11个隔间的海湾,这些隔间就是填埋垃圾的地方,用的时候把其中的海水抽干。堤岸围墙铺有不渗透隔膜和海粘土,以确保垃圾沥液或有害物质不会渗透外泄。把这11个隔间用垃圾填满,要到2030年。如今,这里已然成为生物的天堂。


  不一样的理念:判断水的好坏,不凭“历史”而凭水质


  “不应该根据水的历史来判断水的好坏,而应该凭水的品质”——在新加坡一家企业参观时看到的这句话,从一个侧面让记者触摸到新加坡人对于“水”的认识。


  在新加坡,没有“污水”这一说法,他们统一称为“用后水”,新加坡公用事业局官员在安排记者采访时,还不忘嘱咐在写报道时千万要用“用后水”这一概念。就像那句话所说,水的“历史”不是最重要的,关键是水的“品质”好。


  在参加水资源周活动期间,记者在各种相关的杂志、资料、音像资料中,随处可以看到这几个字——“全民水源节省、珍惜、享用”。正是因为对水有了这样的认识,新加坡人在广开“水源”的同时,特别注重节约用水、清洁水源、善用与享用水源。


  6月23日,记者遇到了正在新达城新加坡国际会议与展览中心水资源周会议现场上忙碌的新加坡理工学院3年级学生邓光永,他的身份是“学生水义工”。“我妈妈从我很小的时候起就把洗衣水留下,用来冲马桶”,他告诉记者,今年他向公用事业局申请当9个月的“水义工”,过去几个月中,相当一段时间每天跟着公用事业局工作人员挨家挨户敲门,把纽扣一样大小的节水设施送到家庭,说服他们免费装上,一般一天要跑70家,其中有三四十家会安装,同时还会送上“省水七大帖士”等宣传单。这样的“学生水义工”以及其他类型的“水义工”,在新加坡还有很多。


  为了鼓励居民节约用水,新加坡启动了“每天挑战10升计划”。比如,号召市民在冲凉、洗手洗脸时,抹沐浴液时把水关掉等;对工商企业,有专人监督用水情况,如果某个月超出日常很多,就会通知企业进行检查,看是否有漏水或浪费现象。


  对于“水”,新加坡人认为仅仅节约还远远不够,还要保持集水区和水道的干净,鼓励国人更亲近宝贵的水源,更加懂得欣赏及珍惜它。为此,公用事业局2006年4月启动了“ABC计划”,翻译成中文就是“活跃、美丽、干净”水源计划,规划了超过20个工程项目,在2011前完成,要把遍布全岛的排水沟、水道和蓄水池,转化为美丽而干净的溪流、河流和湖泊,再把这些溪流、河流和湖泊与公园和花园结合起来,以往只是用来防范水患和储水的这些基础设施资产,正在改头换面成为公众休闲的好去处。


  把水运做成国家品牌:新加坡国际水资源周、李光耀水源荣誉大奖正在制造“水世界的全球影响”


  今年的新加坡国际水资源周,中国去了超过百人规模的代表团,水利部、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以及包括南京、昆明、沈阳等在内的多个城市、企业、研究机构参加了水资源周的相关活动。记者在活动之一“中国商务论坛”上,遇到了南京市环保局副局长包洪新,他作了《南京水务的现状和商机》的主题发言。活动结束后,他告诉记者,这次来新加坡感受很深,一是感受到新加坡先进的水源管理理念,二是一体化的水资源管理,三是新加坡拥有国际上最先进的技术、设备,以此提供优质、安全、可持续的水源保障,“这个城市把水运做成一个品牌,建立了一个很大的平台”。


  的确,围绕“水”这一战略性资源,新加坡不仅在理念设计、管理体系、技术研发上形成了一个非常完整的格局,还运作出一个大的水平台、一个具有国际影响的水源大奖。#p#分页标题#e#


  新加坡国际水资源周,是水务解决方案的国际平台,水务界的决策人、业界领袖、专家、从业人员济济一堂,应对挑战、展示技术、发掘机会,并且庆祝全世界水务界的成就。2008年举办第一届时,吸引了79个国家超过8500人参加,并达成交易3.67亿新币。今年,在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的背景下,水资源周的规模不仅没有受到影响,还进一步扩大,围绕今年的主题——供水基础设施和技术,共有来自85个国家的1万人参加各类会议、论坛、展览和活动,达成交易22亿新币,是去年的6倍。


  李光耀水源荣誉大奖,目前也已成为国际性水务大奖,表彰在解决环球水资源问题方面有杰出贡献的人士或组织,得奖人将获30万新元奖金及金奖章。该奖项去年得主为加拿大研究员兼科技企业家安德鲁·班奈戴克博士,他的技术,让全球无法取得清洁水源的11亿人口得以享有承担得起的水供处理过程,“当我开始推动低压隔膜计划时,每个人都以为我疯了。”不过,经过15年的努力,他终于实现梦想。


  今年的大奖则由荷兰的卡茨·莱廷格教授获得,他以突破性的环保厌氧用后水处理技术方案赢得该项大奖。这项技术不但在净化工业用后水方面极具成本效益,还能同时制造再生能源、肥料和土壤调理剂。不仅如此,为了让全世界都能使用该项技术,莱廷格教授没有为这项技术申请任何专利。李光耀水源荣誉大奖的颁奖仪式已成为国际水务界的一项盛事,去年由李光耀亲自颁奖,今年的颁奖仪式则在新加坡总统府举行,由新加坡总统纳丹颁奖,吸引了全球水务界的眼球。


  据世界银行报道,全球有将近80%的国家正面临由于水资源短缺造成的经济与健康的威胁。“地球上最后一滴水可能是人类的眼泪”,当人们面对水资源的短缺而忧心忡忡时,先天不足、地小缺水的新加坡,却能化局限性劣势为巨大优势,的确给人启迪,也带来鼓舞。

特别声明:本站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电话:010-88372272 E-mail:1915838305@qq.com
最新资讯
我国用水总量近十年“零增长”!
应对水危机,高水耗企业需加码水资源管理
衡水市加速推进市区铁路立交桥排涝建设 计
昆明市全面启动雨季汛前排水管网清淤工作
加强设施养护、加速排水工程建设 天津开展
住建部:做好城市排水防涝工作 加快实施易
助推水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 厦门市修订《厦
融水、兴水、治水 看重庆如何激发“水动能
新疆部署24项水资源支撑保障重点工作
解构高密度城区水环境治理的“龙华方案”
热点资讯排行
1阳泉市财政局下达省级补助资金 支持城镇排
2中国一冶城建公司海绵城市专利技术获奖
3湖北两校携手推出黑臭水体治理利器
4服务“全域海绵” 赋能城市之美——亚井雨
52024中国环博会深圳展 IE expo
6新型聚合物检测方法在防治水污染中的应用
7全球最大环保展慕尼黑IFAT中国系列子展
8六大主题分会聚焦水利行业热点,尽在9月4
9告别“开膛破肚”,排水管网“微创术”了解
10“数字巢湖”让流域水污染“标本兼治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 | 法律声明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Copyright © 2000-2022 www.c-wat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水工业网互联网站 经营证许可证编号:京ICP备2022032253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2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