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渠,承担着中心市区生活用水、工业用水、生态用水、沿渠5万多亩农田灌溉用水和北渠以北至清源山南麓89.6平方公里片区的防洪排涝任务。此外,北渠输往洛阳江的水占其来水总量的50%,间接为惠南片区、台商投资区和泉港区供水,被誉为泉州人民的“生命渠”。
近年来,泉州市加大北渠保护力度,开展了北渠水源保护和节水改造等工程,并制定了一系列水源保护工作机制,北渠水质得到明显改善,防洪排涝功能进一步提升。
措施
多项工程建长效机制
近年来,北渠通过清淤疏浚、建设洗衣台和完善应急截污管网等工程措施和长效保洁机制,基本从源头上解决了影响北渠水质的主要问题。
高科技清淤保供水
在北渠城东霞美段,一艘新型清淤船在河道上忙碌,河底淤泥被源源不断地抽进船体,再输向设在河道旁的淤泥浓缩脱水车间。抽上来的淤泥在经过沙水分离、垃圾分离、泥水沉淀、浓缩脱水、消毒等环节后,清理出了一部分漂浮物、压缩淤泥块,而过滤出的清水则排入市政雨水管网。据了解,这就是国内首创的环保清淤疏浚技术。
“一改渠道清淤疏浚要停水后采用挖掘机挖装的传统做法,环保清淤疏浚技术保证了供水、保护了水资源、提高了过水断面,解决了台商投资区遇到干旱,春耕用水得不到保障的问题,而脱水后的淤泥还可作为园林绿化的种植土使用。”技术员小苏介绍道。这样的清淤疏浚车间还有2座,是今年开展的11.59公里北渠节水改造三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约每3公里一座。
洗衣台改变入渠洗衣习惯
一直以来,群众在渠内洗衣一直影响着北渠的水质。近年来,泉州市通过巡查执法、宣传教育结合洗衣台建设的水源保护工作让群众慢慢改变了这一习惯。
北峰街道招联社区,十多名妇女正在一个宽约4米、长约18米、采用6级阶梯、水深60厘米的自流式洗衣渡头边上洗衣服。在北渠,这样的平交排洪渠有12座。“过去都在渠道里洗衣,现在有了洗衣渡头,既安全方便,又能保持北渠水质,大部分人都喜欢在这里洗衣服。”该社区居民张女士表示。
目前,沿渠已建成抽水式洗衣台7座、自流式洗衣渡头9处。
26家违法排污单位被查处
北渠环山社区段,记者看到:沿渠两岸修建了防汛路,沿渠防护栏后的草丛中藏着一个高约1米的、直径1米的“井”。这“井”就是污水检查井,为北渠应急截污工程的组成部分,该工程共建成截污管、沟32.03公里,主要是将原来沿渠群众生产、生活污水直排北渠管道拦截后排到就近的城市污水管网中,再由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目前已基本实现污水不流入北渠的水源保护工作目标。”泉州市北渠管理处技术人员小张说。
近两年来,泉州市在北渠沿线查处了26家违法排污单位,取缔了12家环境违法企业,有效排除了一些北渠水污染隐患。
疏堵结合确保水面清洁
建立疏堵结合长效机制才能永葆北渠青春。“加大巡查力度,采用站点分段管理的办法,联手泉州市水政监察支队采用路上和水上巡逻检查、重点与全面巡查、上班时间与早中晚错时相结合,及时制止在渠中洗衣物、乱倒垃圾、在边坡开荒种植和养殖、搭盖的违章现象,此为‘堵’。”小张说。“疏”招为:沿渠各社区实行“门前三包”制度,聘请保洁人员对道路进行全天候保洁,并且北渠管理处还在丰州金鸡和北峰招联、招贤、后茂等社区的垃圾丢弃量大的地方修建了10个垃圾屋。由专业队伍每天对北渠进行至少2次的拉网式清理。
这一机制是否起到实效?记者步行北渠北峰段约2个小时:道路总体干净整洁,每50米左右就有一个垃圾箱(桶),人流量较多的渠段还挂上了各类保护北渠水的宣传横幅。
成效
水质总体达饮用水源标准
经过工程、机制双管齐下的治理,北渠的水质有了明显的提高。
取水北渠的泉南水厂日生产水量为30万吨,市区80%的居民喝的都是这里的水。记者在该水厂的取水口看到,渠水清澈见底。“通过相关部门这几年的努力,过去渠水个别指标超标的问题已得到解决。”泉南水厂水政站陈站长表示。
2012年,水利部门24次对金鸡水闸和第三水厂两个断面主要水质指标检测、比对显示,水质基本是同等的,这说明通过北渠输送的饮用水源是安全的,达到饮用水源取水标准。
问题
群众“随手丢”仍然存在
尽管北渠治理卓有成效,记者在走访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由于北渠沿渠为居民密集区,部分保护意识薄弱的群众随意向渠道乱扔垃圾的现象仍然存在;一些群众不听劝导和警告,不去建好的洗衣渡头、洗衣台洗衣服,依然我行我素在渠道内洗衣,极不雅观,还影响了水质;经常有护栏因为群众进渠钓鱼、游泳等违规行为而遭到破坏;沿渠102座桥基本都有人为受损痕迹。
这些问题,一方面是部分群众保护北渠意识仍有待提高,另一方面相关部门的管理和宣传也需要有进一步的提升。
一条干净的北渠需要相关部门做出积极的努力,也需要的是群众点点滴滴的爱护。我们希望沿渠群众能够树立正确的水资源保护意识,积极参与到北渠的保护中来,遇到不文明行为,可拨打2783293有奖举报电话。
未来
电子侦查员24小时在岗
这样的难题如何解决?记者了解到,北渠已准备“请”来电子侦查员,它有89只高清“眼睛”,能够清晰拍下在北渠丢垃圾群众的脸,有效防止群众乱丢垃圾、在渠中游泳等不文明现象。这名电子侦查员就是北渠全自动化监测系统,该系统将在6月底前建成并投入使用。
在这个基础上,泉州市还将继续加大北渠的工程保护措施力度,进行北渠节水三期改造,整治渠长11.59公里,主要建设内容为渠岸修复、岸顶隔离工程、清淤疏浚、渠系建筑物更新配套等,所有工程将在年底前完工。在机制建立方面,一方面形成持续不断的北渠保护宣传,一方面联合社区进一步完善“门前三包”等北渠维护、保护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