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找到郭公庄水厂并不难:从南四环的花乡桥向南不远,路东侧闪出一大片施工工地。沿路设置的围挡上,悬挂着“郭公庄水厂(一期)工程”的大字条幅。围挡背后,这座21世纪以来北京中心城区首次新建的大型水厂,正在积极建设之中。
20日,记者从北京市自来水集团获悉,郭公庄水厂一期工程已经正式开工,并被列为今年的重点工程,预计到2014年底前具备通水条件,一期日供水能力可达50万立方米。
作为本市今年的重点工程之一,它对北京而言意义重大:不仅将改变“城南地区没有大型水厂”的局面,使城南地区的居民用水更加方便,还将使本市承担处理南水北调原水的“主力水厂”增加到4座,让市民们喝到适合口感的“南水北调水”。
正在新建中的这座大型水厂,将使用哪些水处理的新技术、新科技?建成后,它又会给北京市民用水带来什么样的变化?昨日,记者前往这里独家探营。
“再偏左一点儿!慢慢放下来!”刚踏进水厂大门,一座高达数十米的大型橘红色塔吊正举起一段水管。42岁的工人李顺站在工地中央,指挥塔吊将直径达到2米的一根大水管缓缓放在水厂北侧的一个大土坑里。
“眼前的这个大土坑,建成后就是炭吸附池。”北京市自来水集团基建工程管理部负责人孙东指着水管说:“这些水管都要在土建工程建设时预先埋入,今后引水输水就全靠它们。”
原来,孙东所说的“炭吸附池”正是郭公庄水厂的深度处理工艺之一。经过常规处理后的水再进入炭吸附池后,活性炭将可以对水中的杂质和嗅味进一步吸附。不过,原水变成自来水可不仅仅要过这一关。
“这里马上要动工建设水厂的膜处理车间。”从炭吸附池向东几十米,孙东带记者来到一处尚未开挖的土方前,拿起图纸给记者做对照。“你看,原水经过炭吸附池之后,又流进膜处理车间,等于再加一道‘过滤’的深度处理工序,继续去除水中的杂质。”
紧挨着膜处理车间,就是一个面积较小的“紫外线间”。如果说炭吸附池和膜处理车间是为了“吸附嗅味,去除杂质”,那么紫外线间的最大作用无疑就是杀菌。孙东说,通过紫外线照射可以达到杀菌、消毒的作用,让水质更加清洁安全。
“我国北方的水质普遍偏‘硬’,但南方的水质则相对较‘软’,所以水厂在自来水常规处理的基础上,还采用臭氧和活性炭、膜处理、紫外线消毒等深度处理工艺,将南水北调的来水处理成为适应本市市政管线和市民口感的自来水。”孙东说,郭公庄水厂以南水北调水为水源,这一道接着一道的关卡,正是为了让千里之外的丹江口水能够在处理之后,更加适合北京人的“口味”。
在几大处理车间土建建设的同时,水厂最东侧,4台大号的混凝土泵车一刻也没闲着,正在往一个巨大的“水池”壁上灌注混凝土。这里是水厂的“清水池”,经过处理合格后的自来水就存储在此,随后进入自来水市政管线,流进千家万户。
“这就好像一个大水缸。建成后可以储存14万吨的水。”孙东说,清水池的建设进度很快,预计到今年年底就能率先投入使用。“到时候我们会将市政管线里的自来水储存在这里,当用水高峰期的时候再输送出去,起到调蓄和应急的作用。”
新闻链接南水北调“主力水厂”达4座由于北京遇到连续12年干旱且近年来无新建水厂投产,而城市生活生产用水刚性需求增速加快,2010年,北京城区最高日供水量达到288.4万立方米,城区实际供水量已经接近现有供水能力300万立方米/日的极限,水资源的短缺及供水能力不足已成为影响和制约首都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目前,北京城区能够处理南水北调原水的水厂有第九水厂、田村山净水厂、第三水厂。郭公庄水厂一期建成后,北京中心城区能够处理南水北调原水的水厂增加到4座,同时极大增强了城市的供水能力,使城区日供水能力增加到350万立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