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一体化建设试点是省委、省政府赋予三亚的历史使命,是三亚调整产业结构、改进发展方式、扩大城市规模、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提高发展质量的必然选择,也是当前三亚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有力抓手。
按照三亚市委、市政府的部署,三亚城乡一体化建设试点工作分为“七个一体化”进行推进,而“七个一体化”包括医疗卫生、教育、公共文化、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就业和社会保障、生态环境保护。本报将连续推出三亚城乡一体化建设试点系列报道。
今天三亚推出基础设施城乡一体化专题。在这个专题里,我们选择农村饮水安全建设这个侧面,目的是让这项民生工程更早更好服务民生。在规划目标里,我们展望了2015年三亚农村集中供水普及率将达85%的目标,在局长访谈里,主管部门领导则从多渠道筹集资金确保民生工程实施角度谈了自己的工作方向。在现场采访中,我们选择多个已经建设好的村庄,呈现他们现在的甜在心里的感受。
近年来,三亚市农村饮水安全建设取得很大进展,农村自来水普及率由60%提高到73%。在海南省,三亚是实施城乡一体化的排头兵,在“十二五”饮水规划中,三亚实现农村集中供水普及率将达85%,这将从基本上解决我市新增农村饮水不安全的饮水问题。
农村局部地区饮用水水质不达标记者了解到,随着农村饮水安全标准不断提高,已出现了新的农村饮水不安全因素,农村饮水安全严峻。根据农村饮水安全的评价体系即水质、水量、方便程度、保证率等四项标准要求,目前,我市一些地方出现了新的饮用水水质不达标以及局部地区饮用水存在季节性缺水的问题。
育才镇抱安村村民张平说:“我们村里大部分村民饮用水源是未经过处理的地表水或者山泉水,水质有时受污染,不达标。”
记者从市水务局了解到,市水务局在前几年的工作中,已全部完成了农村饮水解困工作和“十一五”规划中规定的农村饮水安全的任务。但是由于环境恶化、村庄的使用管理不善等原因导致出现了新的饮水不安全现象。
市水务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新出现的农村饮水不安全情况主要由三部分组成,一是原来使用井水不列入“十一五”饮水规划的村庄,由于山区农村为了发展经济而毁林开荒种植经济果木,造成大面积的水土流失,环境的恶化造成井水水质不达标、出水水量少,已达不到饮水安全的标准;二是“十一五”期间采用引山泉水或打井等措施的村庄,当时水质是合格的,现在因为毁林种植果树的面积越来越大、越来越向山顶发展,越来越多的农药、化肥严重影响了山泉水和地下水的水质,导致水质不达标或者水量变少,饮水安全受到严重威胁;三是因建后无人管理,拖欠水费停水、管网被破坏等原因造成新出现的饮水不安全问题。
着手实施农村饮水覆盖工程那么,三亚在统筹城乡一体化建设中农村集中供水普及率要达到85%,具体的规划目标和建设任务又是怎样的呢?
据了解,在2013年~2016年,我市将建设农村饮水工程措施,逐步解决新出现的饮水不安全问题,使受益群众生活饮用水水质达到《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的要求。在4年的工程建设中,三亚市计划投入43470万元,建设的农村饮水工程将覆盖50个行政村、300个自然村,受益人数为106408人。具体年度任务是,2013年解决新出现的饮水不安全村庄及人口91个自然村,26998人,投资估算4835万元;2014年解决饮水不安全村庄及人口108个自然村,47937人,投资估算11735万元;2015年解决饮水不安全村庄及人口58个自然村,16738人,投资估算12700万元;2016解决饮水不安全村庄及人口43个自然村,147356人,投资估算142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