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津依河而生、因水而兴,素有“九河下梢”、“河海要冲”之称,特殊的地理位置、地形特点和水文气象条件,决定了天津防洪任务重、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水环境承载能力低的特点。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市先后开挖了永定新河、独流减河,建成了海河防潮闸、独流减河防潮闸、永定新河防潮闸、于桥水库、引滦入津工程等一大批水利工程,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几十年来,我市河湖自然条件、水土资源开发利用、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行状况等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如何把水资源这本账算清楚、把河湖水环境现状摸清楚、把水利设施现状和薄弱环节查清楚成为我市水利发展当务之急。
事关发展
水利普查全面启动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党的十八大明确将水利放在生态文明建设的突出位置。天津作为资源型缺水城市,水利对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围绕国际港口城市、北方经济中心、生态宜居城市三大定位全面推进经济社会建设,水资源及水利设施状况关系到全市供水、防汛、生态环境等诸多方面的决策,全面摸清水利家底,对天津发展尤为重要。
2010年1月,为期三年的全国第一次水利普查全面展开。2010年5月,市政府成立了水利普查领导小组,全面负责水利普查工作的组织和实施。2010年8月,成立了领导小组办公室,设立在市水务局,具体负责水利普查工作的业务指导和督促检查。2011年2月,召开水利普查领导小组会议,审议通过水利普查实施方案和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职责分工,全市11个普查单位任务逐一明确,5400余名水利普查人员整装待发。为切实发挥此次水利普查的作用,在开展河湖基本情况普查、水利工程基本情况普查、经济社会用水情况调查、河湖开发治理保护情况普查、水土保持情况普查、水利行业能力建设情况普查、灌区专项普查和地下水取水井专项普查等8项国家规定项目的基础上,本市又增加了中心城区排水设施调查、非常规水供水业情况调查、控制地面沉降监测设施情况调查3项自选调查项目,使普查内容更加符合天津发展需求。经过半年周密部署,本市水利普查准备工作已全部就绪。

众志成城
打一场天津水利史上的硬仗
天津水利普查范围涵盖了全市16个区县、135个乡镇、131个街道办事处、3966个村民委员会、1524个居民委员会,普查区域总面积达1.2万平方公里。此外,在普查范围内还分布着国家级开发区、保税区、高新区、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园区和中国面积最大、开放度最高的保税港区、航空新城。普查范围大、分区情况复杂,大大增加了水利普查工作难度。
困难重重,殷殷期待,水利普查工作人员深知肩上的责任。面对普查的复杂形势,市水利普查领导小组认真分析,周密部署,广大被调查对象积极配合,数千名水利普查工作人员走村串户,跋山涉水,走近江河湖库,深入工程现场和经济活动一线,足迹遍布津沽大地,准确记录,科学填报,严控质量,以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不计得失,默默奉献,勤勤恳恳工作,兢兢业业普查,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献身、负责、求实”的水利行业精神。
一是建立上下联动工作机制。全市组建了市和区县两级普查机构,根据不同工作任务和工作性质,层层落实责任分工。市水务局作为牵头部门统筹全局,组织推动整个普查业务开展;各区县水务部门作为基层工作部门,切实做好本辖区水利普查工作;市水利普查领导小组其他成员单位作为配合部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全力配合普查工作开展。2011年和2012年,市水务局连续两年将水利普查工作纳入区县水务年终目标考核,有力推动了普查工作的落实。
二是制定分阶段工作方案。为科学指导普查工作开展,在本市水利普查实施方案的基础上,市水利普查办制定了清查登记阶段和填表上报阶段两个分阶段工作方案。通过细化时间节点,明确目标任务,规范技术要求和工作流程,使整个普查方案更具可操作性,有力保障了全市水利普查工作标准一致、推动有序。
三是严格把好数据质量关。水利普查对数据具有极高的要求,为保证数据准确,市水利普查办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质量控制制度和标准,建立了完整的质量控制体系,实施了严格的全过程质量控制、全员质量控制和分级分类质量控制。市水利普查办对全市普查数据进行实时监控,开展质量抽查和复核整改,及时发现和消除影响水利普查数据质量的各种因素。在对象清查、台账建设、填表上报等关键环节深入普查对象一线,切实做好监督检查,确保对象不重不漏,数据真实准确,使我市水利普查数据成果顺利通过了国家和流域机构的验收。
四是建立高素质的普查队伍。普查队伍建设和人才合理配置是普查顺利完成的保证。市水利普查办成立了以市水利科学研究院为主体的三个市级技术支撑单位,各级水利普查部门均聘请了高级技术人员、业务骨干、专家学者担任专项技术负责人,全市数千名水务工作者加入水利普查队伍。为进一步提高普查人员业务素质,市水利普查办坚持把培训和技术指导贯穿于普查全过程,三年来累计举办市级培训22期、培训2295人次,区县级培训237班次、培训25000人次。此外,市水利普查办还加大了对技术力量薄弱区县的帮扶力度,通过面对面的技术帮扶,有效解决基层普查相关技术问题。
五是加强专业技术支持。水利普查调查对象多、分布广,调查难度大。针对普查的特点,综合运用了社会经济调查和资源环境调查的先进技术与方法。利用国家基础测绘信息和遥感影像资料,采用现代信息处理技术,编发普查工作底图,提取河湖数据,标绘重点水利工程设施空间位置,进行普查数据的验证复核。同时,充分利用网络直报、海量数据处理与管理等技术,加强普查数据汇总分析和质量监控。高新技术手段的应用,节省了人力物力,提高了普查数据精度和工作效率。
步步走来皆辛苦,三年奋斗不寻常。天津市水利普查工作自2010年5月全面启动以来,先后完成对象清查、台账建设、普查表填报、数据审核、空间数据采集标绘、普查档案验收等多项工作,数以千计的普查工作者历时三年的艰苦努力终于换来辉煌成果。

成果辉煌
为天津发展摸清水利“家底”
截至2012年底,我市各级水利普查机构组织调查各类普查对象45万余个,填报普查表6万余张,标绘空间数据对象5万余个,形成了“一套普查表、一个数据库,一张空间数据图”为主要内容的11项成果,全面摸清了天津水利“家底”。
一是全面摸清河湖水系自然条件。流域面积50平方公里及以上河流192条、3913公里,常年水面面积1平方公里及以上湖泊1个、5.14平方公里。二是全面摸清水利工程设施现状。全市共有水库28座、水电站1座、水闸3108座、泵站3266座,堤防总长度2160.7公里,农村供水工程13564处,塘坝工程160处,窖池1746处。三是全面摸清经济社会用水情况。2011年经济社会用水量为24.8亿立方米,其中居民生活用水3.49亿立方米,农业用水12.93亿立方米,工业用水4.94亿立方米,建筑业0.25亿立方米,第三产业2.12亿立方米,生态环境用水1.07亿立方米。四是全面摸清河湖开发治理保护情况。全市共有地表水水源地3处,河湖取水口1996个;有防洪任务的河段1158.88公里,已治理865.31公里,治理达标367.06公里。五是全面摸清水土流失和治理现状。全市土壤水力侵蚀面积235.76平方公里,水土保持措施总面积784.9平方公里。六是全面摸清水利行业能力现状。全市共有水利行政机关及其管理的企(事)业单位376个,从业人员17859人;乡镇水利管理单位142个,从业人员933个。七是全面摸清灌区数量和灌溉面积总量。全市共有设计灌溉面积30万亩及以上灌区1处,1万~30万亩灌区79处,50~1万亩灌区550处,总灌溉面积482.54万亩。八是全面摸清地下水取水井和地下水源地现状。全市共有地下水水源地有5处,地下水取水井25.56万眼(含人力井78984眼)。九是全面摸清非常规水供水业情况。共有已建成和在建城镇污水处理厂85座,日处理规模306.1万吨;再生水厂11座,日处理规模33.9万吨;海水淡化企业4家,日生产能力21.6万吨。十是全面摸清中心城区排水基础设施情况。共有排水泵站257座,排水干、支管网3381.2公里,检查井85493座,收水井59568座。十一是全面摸清控制地面沉降监测设施情况。共有控制地面沉降水准点1153个,GPS监测站12座。
此外,本次水利普查对水文站点、水库、水电站、泵站、堤防、农村供水工程、灌区等23类重点水利对象进行了空间数据标绘,全面掌握了重点水利对象的空间位置。

服务民生
做好水利普查成果开发应用
一本本档案、一行行数据,凝聚着无数普查人员的心血。通过普查,查清了我市河湖基本情况,掌握了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现状,摸清了经济社会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了解了水利行业能力建设情况,形成了迄今为止最全面细致、系统权威的基础水利信息体系。作为一项“摸家底”工程,本次普查回答的远不止“天津市水利工程有多少个”的数据问题,而是为了通过本底数据解答我市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若干难题。用好水利普查成果,服务水利发展,是水利普查的重要目的。面对大量宝贵的普查数据,市水务部门将进一步完善水利统计体系,更新修正水利数据;进一步加快水信息平台建设,实现信息共享;进一步深入研究开发利用普查成果,科学把握水利形势,抓住并有效破解制约水利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症结和关键问题,促进水利与经济协调发展。
水利普查,彰显了天津水利人扎实苦干、实事求是的精神风貌,为今后一个时期天津水利改革发展的不断深入推进凝聚了力量。水利普查,为水利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打下了更加牢固的基础。今后一个时期,天津水利普查工作者将继续以求真务实的精神,切实将普查成果开发好、转化好、应用好,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天津市第一次
全国水利普查
历程回顾
2010年1月,国务院印发《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的通知》,决定开展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工作。本市按照国家的要求,成立了水利普查领导小组及办公室,配备专职工作人员,经历了前期准备、清查登记、填表上报三个阶段,获得了水利普查重要成果。
前期准备阶段
(2010年至2011年3月)
2010年5月,本市按照国务院印发的《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的通知》要求,全面启动了第一次水利普查工作。组建了市、区县、乡镇、行政村四级普查机构,明确了技术支撑单位,选聘并培训了5400余名普查员和普查指导员,落实了市、区县级普查专项经费,编制了水利普查实施方案,制定了经费、档案、保密等方面的8项工作制度,完善了台账建设、空间数据采集等技术规定,搭建了数据采集处理软硬件平台,开展了富有成效的普查宣传,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清查登记阶段
(2011年4月至2011年12月)
2011年3月8日,国家召开水利普查清查登记工作启动视频会议,本市水利普查办同步召开市内六区水利普查工作推动会,安排部署清查阶段工作。2011年底,本市先后完成了清查登记、台账建设和现场调查等工作,完成全市对象清查数据的汇总审核,在全国率先上报了对象清查数据,市级对象清查整改成果通过了国家级审查,形成了市普查对象清查名录库。2011年12月19日,国家召开水利普查阶段动员会议,部署普查成果填表上报工作。
填表上报阶段
(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
2012年1月1日,本市普查成果填表上报工作正式启动。利用半年的时间,全面完成了普查对象名录复核增补,取用水台账表数据的汇总与审核,空间数据采集和标绘,完成了区县级普查数据的汇总审核和上报,全市回收正式普查表6万余张。2012年6月30日,天津市水利普查成果按时上报国家水利普查办。2012年9月,复核整改后的普查成果顺利通过水利部海河水利委员会水利普查办的检查,自选水务三项调查同步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