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日是世界环境日,中国三大江河发源地的青海省相关部门对外发布消息:有中华水塔之称的三江源区河流水质90%以上达到一类饮用水标准。
三江源区主要位于青藏高原青海省境内,面积达39万平方公里,超过青海省国土总面积的一半,因中国最大的三条江河长江、黄河、澜沧江发源于此而得名。青海省水利厅水资源水文处处长刘锡宁说,截至今年4月的最新调查结果显示,近年来,随着国家三江源生态保护工程的实施,以及青海省在水源地保护方面的多重努力,三江源区河流水质100%达到地表二类水质,90%以上达到一类饮用水水质。
青海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局长李其江说,随着三江源生态保护工程的深入,三江源地区出境水量持续上升,目前达到年出水量500亿立方米以上,其中黄河源头出水量208亿立方米,占整个黄河水量的38%。
“2005年对三江源地区的水资源环境进行治理以来,三江源区水资源流出量6年增加530亿立方米,源区湖泊面积净增加250平方公里。”刘锡宁说。
专家表示,三江源水资源水质得到进一步改善,原因很多,除了近年来三江源地区进入降水丰沛期外,人为因素也起到了重要作用。尤其是政府、企业和个人的三方互动发挥了重要作用。“政府的责任在于政策引导、企业在于承担社会责任,个人在于提高素质,变保护为自觉行动。”青海省环保厅污染防治处处长吴向培说。
青海省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办公室专职副主任李晓南说,截至2012年底,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已累计投资75.4亿元,完成投资69.7亿元,占总投资的92.5%。三大类22个规划项目中,能源建设、森林草原防火、鼠害防治、退耕还林草、沙漠化土地防治、人工增雨、小城镇建设、生态移民等工程项目已全面完成建设任务。
李晓南说,历经8年努力,整个三江源地区生态系统的宏观结构局部改善,草地退化趋势得到初步遏制,草畜矛盾趋缓,湿地生态功能逐步提高,湖泊水域面积明显扩大,流域供水能力明显增强,严重退化区植被覆盖度明显提升,区域生态系统好转,这些都使得三江源水源水质得到进一步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