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上午(6月13日),广州市环境保护局公布了第一批50条河涌5月份的监测信息。结果显示,其中有39条河涌水质未达标,其中作为广州市治水样板工程之一的东濠涌亦在超标之列。
从区域来看,广州市中心的河涌仅有荔湾区的大沙河水质达标,而海珠、白云、黄埔、天河、越秀以及花都区无一达标。
今后每月公布全市河涌水质
本次公布监测的50条河涌分布于广州十区两市,包括流经城镇、居民稠密区和工业集中区、汇入饮用水源保护区等环境敏感区域的河涌,流经市区集水面积较广、径流量较大、污染比较突出的河涌,以及跨行政区域的河涌。
据介绍,河涌水质监测是通过人工监测的方式,根据《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要求,选取当中的9项指标——溶解氧、化学需氧量、五日生化需氧量、氨氮、总磷、氟化物、砷、铅和六价铬开展监测。广州市环保局副局长谢明表示,“这9项指标能够满足反映广州市河涌水质污染程度和污染特征的要求。我们以水质类别最差的一项指标来确定河涌水质类别。”
广州市环保局表示,今后每月上旬将定期公布该批河涌上一月份的水质监测结果,市民可在市环保局官方网站上查询。
河涌氨氮等指标超标
从市环保局官方网站最新公布的监测结果来看,本批次抽检有39条河涌未达到V类水标准,即未达到农业用水区及一般景观要求水域的水质。经监测,这些河涌的水质氨氮含量均超标。
另外,磷、化学需氧量、五日生化需氧量以及溶解氧超标也是影响这些河涌水质的主要因素。
从区域来看,广州市中心的河涌仅有荔湾区的大沙河水质达标,而海珠、白云、黄埔、天河、越秀以及花都区无一达标。“这些河涌中氨氮、五日生化需氧量、总磷和化学需氧量等有机类污染指标,主要来自居民生活污水、餐饮业废水污染,也有一部分来自农田含氮化肥施用、畜禽养殖业废水污染等。”谢明说。
样板工程东濠涌“劣V类”
本次公布的结果,最引人关注的是广州市治水样板工程之一——东濠涌,该河段5月份却因氨氮超标0.08倍,水质被评为“劣V类”。对此,市水务局相关负责人认为即使其存在超标情况,但治理成绩还算是初显成效,他表示市民从肉眼可以看出东濠涌水质透明度、浊度、色度等景观指标的确明显改善。至于5月份监测结果显示氨氮指标仍略有超标,该负责人表示,“这从侧面也反映了广州治水的难度所在。氨氮是广州河涌水质污染最顽固、最难治理的污染物之一。”
原广州市水务局总工程师余安仁认为东濠涌的治理还是取得不错的成绩。他指出,东濠涌治理的起点是“黑臭”。“当时有6项指标不达标,通过治理,‘黑臭’已经消除了,不达标的指标也只有一项。”
486亿用于污水处理及搭建基础框架
亚运前夕,广州市开展了大规模的河涌综合整治工作,提出在2010年6月底前投资486.15亿元,争取在2011年11月开幕的亚运会之前实现水环境的根本性好转,实现“纳入整治的河涌不黑不臭”的目标。现已三年的时间过去,交出的“成绩单”却是——抽查的结果仍有39条河涌未达标。广州市市民到河涌“亲水”的愿望何时能实现?是治水成果“反弹”,还是未达预期目标?
对此,余安仁指出:“当时亚运治水提出的目标是综合整治,而水质只是治理的主要项目之一。”他说,亚运治水措施使得广州的污水治理能力大幅度提高,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从2008年的75.09%提高到了85%。像广州中心城区每天有100万方污水的排放量,这些钱主要是对整个城市污水的处理能力和基础框架建立。
“但是要强调一点的是亚运治水的目标是‘不黑不臭’,不是功能区水质。说明当时的治理水质目标和现在的评价要求有差距。治水本身就是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的。首先让水治理达到‘不黑不臭’的要求,再具体到功能区水质。这都是一步一步来实现的。”余安仁强调,广州亚运治水所取得的成绩不仅仅体现在河涌水质处理方面,还在城市防洪排涝的能力和农村水环境质量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广州市水务局排水处卢宝光处长承认河涌整治有出现“反弹”的情况。他指出:“我们对前期治理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调整,接下来是加大截污的能力,以及在比较难进行污水处理的地方和‘城市味道’的地方进行深邃建设,把河涌分开一条一条来治理,目标是治理一条成功一条。”
知多D
水域功能和标准分类
依据地表水水域环境功能和保护目标,按功能高低依次划分为五类:
Ⅰ类:主要适用于源头水、国家自然保护区;
Ⅱ类: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一级保护区、珍稀水生生物栖息地、鱼虾类产卵场、仔稚幼鱼的索饵场等;
Ⅲ类: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二级保护区、鱼虾类越冬场、洄游通道、水产养殖区等渔业水域及游泳区;
Ⅳ类:主要适用于一般工业用水区及人体非直接接触的娱乐用水区;
Ⅴ类:主要适用于农业用水区及一般景观要求水域。
未到达Ⅴ类水域功能要求的水质,统称为“劣Ⅴ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