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几年前就着手海水淡化产业布局的企业,却因残酷的现实而步履蹒跚,甚至停下了脚步。今年4月22日,双良节能宣布,决定终止原募集资金投资项目“海水淡化设备制造项目”,将剩余募集资金全部用于永久补充公司流动资金。“我们感觉这个行业还是一个新兴行业,目前的需求不会特别大,我们了解到的其他项目的进展普遍都比较慢。”双良节能董秘王晓松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记者采访时称,按照目前的水价来看,他们“出水就亏”。
“企业的装备能力并不过度,关键是政策没有配套。”GE水处理及工艺过程处理集团大中华区销售总经理薛松毅认为。“主要是水价机制和海淡补贴怎么平衡,现在是水价倒挂的,大家就只能趴在那里。”
雷声大雨点小
早在2011年11月,双良节能就发现海水淡化项目市场需求未达预期,将项目拆分成为两期,原募集资金变更为只投资一期。截至去年年末,双良节能在海水淡化项目上的累计投资达2084.37万元。
不过,有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认为,双良节能海淡项目的“流产”并不能代表行业情况。“其工艺并未选择主流的膜法工艺,而是选择了更适用于中东地区的热法。”
海水淡化主要有两种技术路线:膜法利用高压泵将海水通过膜压出淡水,热法则将淡水变成蒸汽再冷凝,总体而言,膜法能耗和成本较低,建设周期较短。
事实上,不仅双良节能,一些头顶“海水淡化”光环的上市公司尽管在当初积极布局,但如今进展均较为缓慢。
南方泵业曾被视为将在海水淡化高压泵领域大有作为。其海水淡化高压泵和能量回收装置的研发分别从2010年7月和2011年12月就开始,目前两个研发项目均在试制过程中,未达成目标。南方泵业承诺在海水淡化项目上的投资总额为4492万元,但截至去年底,其投资进度仅为18.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