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是农民最关心、要求最迫切的一件大事。今年市政府将把解决71.2万人饮水安全问题列为52件惠民实事之一。市水利部门则将这项工作列为头号要务。
据了解,今年我市计划解决71.2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其中氟超标3.91万人;苦咸水3.05万人;污染及缺水人口51.13万人;农村学校师生13.11万人。这一系统工程计划总投资32978万元,其中:中央投资19786万元;省配套6594万元;市县及群众自筹6598万元。整个工程涉及27个县(市、区)434个村,299所学校。
目前,我市饮水安全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包括,一是受经济、地质条件限制,部分机井取用高氟水、苦咸水供水;二是由于水位下降和管理不善,机井报废吃水困难;三是山区水池水窖卫生不达标;四是原有水源枯竭;五是浅层地下水受到污染。为解决上述问题,有关部门主要采取以下办法:
构建农村饮水安全保障体系
目前,我市正着力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确立发展城乡联合、多村联合集中供水的建设模式。工作中,根据不同的地域条件,确立了“平原以管理定建设、丘陵以工程定管理、山区以水源定工程”的建管思路。并依据此思路,实现农村供水村村通,人人吃上安全水、放心水的目标。
建立市场运作建管机制
农村饮水工程建设属基础设施,具有投资大、回收期长的特点,因而吸引社会资金难度大。为此水利部门本着“谁投资、谁受益、谁管理”的原则,采取了“政府配一点、企业投一点、银行贷一点、群众筹一点”的融资办法,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在工程管理上,坚持政府主导、企业化管理和农民自治协会参与的运作机制,大力推行集中供水模式,使受益群众逐步适应“联村供水、规模经营、企业管理、专业服务”的模式。
实现饮水工程良性运转
为充分发挥供水工程效益,水利部门组织各县(市)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管护模式。有的地区实行公司化运营,成立用水协会,对各用水户全部安装水表并集中管理,充分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有的地区所有饮水工程全部做到产权明晰、管理机构健全、人员落实到位、管理责任明确,一旦出现问题谁的问题由谁负责。有的县则制定了《农村饮水工程管理办法》,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逐步走向制度化、规范化管理轨道。同时,各地根据不同的工程形式、自然经济条件和群众用水习惯,也可积极探索其它适合本地具体情况的管护模式,力求做到工程良性运行和群众长期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