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珠海市正式发布2012年海洋环境状况公报,成为省内首个发布海洋环境质量状况公报的地级市。去年,珠海海域水质总体情况良好,陆源入海排污达标率降低。
记者从市海洋农渔和水务局获悉,《2012年珠海市海洋环境状况公报》日前正式发布,珠海市成为省内首个发布《海洋环境质量(状况)公报》的地级市。根据《公报》,去年,珠海海域水质总体情况良好。其中,海洋功能区环境基本满足要求;全年突发性海洋污染事故1起;陆源入海排污达标率降低。
为加强海洋环境监测,珠海市引进先进监测技术,在全省率先安装实时在线水质监测遥报系统,为探索重点海域实时环境质量监测提供保障。截至目前,珠海市已连续11年持续开展海洋环境监测,每年定期发布《珠海市海洋环境质量(状况)公报》,起到良好社会效应。
从监测情况分析,去年,珠海市周边海域水质总体良好。其中,河口和近岸海域水质较差,其原因是受陆源污染影响。主要污染物为无机氮、活性磷酸盐、石油类。统计显示,5个受监测的入海排污口全年达标排放次数占监测总次数的60%,与上年相比呈下降趋势。重点入海排污口邻近海域生态环境质量较差。
根据《公报》,珠海市海洋功能区环境基本满足要求。其中,针对桂山海水网箱养殖区、三灶贝类(牡蛎)养殖区、斗门鹤洲北养殖区等5个重点增养殖区的养殖环境实施综合监测。5个受监测的增养殖区环境状况较好,总体环境质量状况基本能满足增养殖区功能要求,但水质无机氮含量偏高。对珠江口中华白海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实施综合性监测结果显示,全年实施三次监测,水质状况总体一般,海洋自然保护区水质未达到要求。
海洋灾害方面,去年,珠海市野狸岛、珠海渔女和银坑对开海域发生赤潮1起,属于双胞旋沟藻赤潮,面积小,无毒。另外,珠江口内伶仃岛附近海域发生突发性海洋污染事件1起,局部海域受石油类污染,海洋生物资源受到一定程度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