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消息 (楚天都市报) 本报记者陈平

20年多前,联邦德国退休专家格里希从杜伊斯堡来到武汉,成为新中国第一位国企“洋厂长”。几乎与此同时,杜伊斯堡开始了老工业基地的艰难转型。如今,20多年过去了,在继续保持重工业在全德乃至全欧领先优势的同时,用该市市长萨沃兰德的话说,杜伊斯堡已经成功地转型成了一个“服务型城市”。9月4日,中国记者团一行对杜伊斯堡进行了采访。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随着钢铁市场的萎缩,鲁尔区煤铁产业全面萎缩,大批企业停产。闲置的厂房和设备是拆是留?经过激烈讨论之后,政府最终决定大部分保留下来,用于发展服务产业。
如今,杜伊斯堡随处可见这样的场景:昔日运煤船川流不息的小河道停满了游船,高大的吊车成了一道特别的风景;吊车下摆满了咖啡桌,咖啡屋就开在整旧如旧的老厂房里;废弃的仓库外观基本不变,功能却变成了画廊、剧院、露天电影院……斑驳的墙壁,则成为攀岩的绝佳去处。
整个鲁尔区都在进行这样的“功能改造”。城市间的自行车道建起来了,游客借用免费提供的自行车可以在全区旅游;企业运煤用的小火车被改造成了观光列车;废弃的厂区大部分变成了商业区或旅游区。改造最成功的是埃森矿业同盟一处占地16平方公里的厂区,常年以每人8欧元的票价接待来自世界各地的旅游者,去年一年便迎来了80万游客,这些游客吃饭、乘车、住宿、看展览又给当地人带来了大量商机,厂房出租用于办展览、开宴会、举行婚礼也收入不菲,同时厂区还容纳了1000多名艺术家等各色人士在此“就业”。
老工业基地成功转型的背后,当地政府设立的一个名为“经济促进局”的机构起了重要作用。这个机构是由政府和大型企业分别出资50%组建的,“这些企业曾经赚了很多钱,现在需要他们回报社会了。”该局新闻发言人拉尔夫说,政府于是把他们组织起来,帮助转型期的城市和工人渡过难关。
“经济促进局”的职责包括提供资金帮助中小企业拓展市场,引进投资,以及在当地企业的生产和消费之间牵线搭桥,以及帮助当地企业和人才走向国际等。格里希就是这个机构成立之后通过德国退休专家组织输出到国外的第一批人才之一。
鲁尔区老工业基地转型的成功经验已经“克隆”到了许多国家,比如著名的北京“七九八”艺术工厂。
联想到此前考察的汽车加氢站、污水处理厂和微生物净化土壤项目,记者发现,德国许多已经走出国门或将要走出国门的技术和经验背后,有着一脉相承的发展思路:积极探索可持续发展之道,然后让可持续发展的手段和技术形成产业,再把产业推广到世界各地——对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关注,已经成为德国政府和企业的普遍共识,这一点,无疑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