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中旬以来,我市三次遭遇“水厄”,城市连连出现积水内涝。是雨势实在太强,还是城市的排水系统生了病?日前,记者走访了市政、防汛部门的专家,他们指出,目前我市的城市排水系统处于亚健康状态,一些节点“经络不通”,局部还出现了“病变”。
问题一:河湖“肚量”越来越小
“过去,一部分雨水可以渗入地下,但现在水泥、沥青铺满城市,雨水根本钻不进地下;另一方面,市区的河湖‘肚量’却越来越小”,市市政工程管理处的专家指出,这一增一减使得城市对暴雨洪水的调蓄能力呈下降趋势,“城市存不住水,雨水就全汇集到低洼地,形成内涝”。
“现在我市的防洪思路是,雨水来了赶紧把它排出城市。但事实是,当遇到短时强降雨时,这一点根本做不到,客观条件满足不了”,专家指出,应当把工作重点转移到增加城市的调蓄能力上来。
问题二:新项目“带来”新涝点
三次强降雨过程中,积水最严重的区域大部分都处在新建城区与旧城区、旧村庄的接合部位。“城市的排水系统没有作为一个整体,与城市同步规划、建设、管理”,专家说,按照要求,工程建设项目的防洪排涝系统,要与项目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验收,但我们常常会忽略新建防洪排涝设施与周边地区原有排水系统的有效衔接,导致“气血不通”,造成新项目建成了,新的内涝点也在附近诞生了。
问题三:排水设施超期服役
“你能想象厦门地下排洪沟系统还是30年前那一套吗?”专家告诉记者,岛内的排洪沟为例,大部分排洪沟都规划设计于上世纪80年代,甚至更早,有的排洪沟已经有七八十岁高龄。这样年纪一大把、按照几十年前标准设计的排洪沟,要应对现在的城市行洪要求,显然是十分吃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