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十亿元的投资项目“投怀送抱”,福建省连城县政府却说“不”。连城,不算一个富县,工业基础还比较薄弱,但连城县已经先后拒绝了20多个环保有问题的项目。
连城县抵住大项目投资的诱惑,拒绝污染项目落户,致力于发展低碳工业,促进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统筹兼顾,这一做法体现了科学发展观,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然而,在为其拒签污染项目叫好的同时,笔者不禁产生了忧虑:这些污染项目被某一地方不予审批、叫停后,是不是马上又可以找到新的下家,在其它地方生根落户?
笔者的担忧并非空穴来风,在目前GDP仍是衡量地方政府政绩的重要标准的背景下,一些地方官员追求固定投资增长,忽略环境安全并不是什么新鲜事。有媒体曾披露,国家明令禁止的土炼焦污染项目,竟被某市政府作为招商项目引进,有关市领导甚至为这些企业的注册写条子、开绿灯。
因此,在为拒签叫好之际,我们更应该关注那些被拒签、不予审批的污染项目又去了哪里。如果其是由经济发达地区转移到了经济欠发达地区,那么,这一污染企业只是把环境污染和对当地群众造成的伤害转嫁到了别的地区及群众身上。环境问题并未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如何才能防止污染企业四处流窜?笔者认为,当一个污染项目被某地拒绝时,相关部门有必要对项目进行实时监控,防止它流窜到其他地区落户。同时,应从国家层面建立科学的指标体系,引导干部政绩观从GDP崇拜转向关注民生、重视民意。
只有各地政府都提高对环境问题的认识高度,严格环境准入,才能彻底杜绝污染项目四处流窜落户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