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计到2014年底前,郭公庄水厂具备通水条件,一期日供水能力可达50万立方米,而整个工程将使用混凝土14.6万立方米。这些混凝土成天浸泡在居民生活用水里,其安全性如何至关重要。28日,混凝土供应单位北京市政路桥高强公司有关负责人表示,混凝土中极其微量的砷、银、硒等成分主要来自用于抗裂防水的外加剂,郭公庄水厂混凝土中添加的外加剂,已经在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了卫生安全性检测,各检测项目的判定结果全部为“合格”。
南四环花乡桥南800米处,就是郭公庄水厂的建筑工地。记者在现场看到,在炭吸附、膜处理、紫外线消毒等几大处理车间土建建设的同时,水厂最东侧,几台混凝土泵车正在向一个大碗状的水池壁上灌注混凝土。根据设计规划,这里是水厂的“清水池”,经过处理合格后的自来水就存储在此,随后由自来水管线送入居民家庭。
“这几个‘大碗’建成后可以储存14万吨自来水。”北京市政集团二处施工人员介绍,清水池的建设进度较快,预计到今年底就能率先投入使用。同时,这里也是整个水厂中最消耗混凝土的工程之一。之所以需要在混凝土中添加外加剂,主要是因为“大碗”储水时需要防渗、防裂,外加剂可以提高混凝土的韧性;虽然掺入外加剂的比例还不到1%,但为了保证居民用水安全,高强公司严格按照国家要求生产混凝土,砷、银、硒这些微量元素的检测含量均小于0.001毫克/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