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行业信息 | 国外行业信息 | 国内政策 | 行业技术 | 企业动态 | 展会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 > 国内行业 > 高从堦:青岛没有理由不大力发展海水淡化
高从堦:青岛没有理由不大力发展海水淡化
发布日期:2013/8/9 10:07:49

  从上世纪开始,海水利用产业在世界各地蓬勃兴起。作为解决资源匮乏的重要手段之一,近年来,海水淡化技术引起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在2007海洋科技与经济发展国际论坛上,记者(以下简称记)就海水淡化技术及应用采访了我国着名海水淡化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高从瑎(以下简称高)。


  记:"水危机"正在威胁人类生存,为什么说海水利用技术是解决水资源匮乏的有效手段?


  高:水资源是不可再生资源


  。在我国,缺水问题长期存在,沿海地区尤为突出。不过我们缺的是淡水,却并不缺海水。看看世界地图,地球表面一大半被蓝色覆盖,海水占到地球水总储量96.5%,因此,通过海水淡化来解决水资源短缺、促进经济发展非常可行。在这方面技术发展已经成熟,而且这些技术可以广泛应用于苦咸水、废水处理,这对于解决中西部地区水资源紧缺同样大有可为。


  记:国际海水利用产业的现状是怎样的?


  高:早在上世纪中叶,美国专设盐水局来推进水资源和脱盐技术进步,日本也成立了造水促进中心,推动海水淡化发展。目前,全球海水淡化日产量为3750万吨左右,其中80%用于饮用水,解决了1亿多人的供水问题。过去,中东及海湾地区树立了榜样,最近几年,澳洲、非洲、西欧、日本等步子迈得更快,像今年的论坛来了不少国外企业,带来的技术和成果是一流的。


  记:听说您是国内较早开展海水淡化研究的专家之一,我国在这一领域达到什么水平?


  高:我是1965年从海大毕业的,刚参加工作就赶上全国海水淡化大会战,从海洋局一所到二所,后来又到水处理中心,40多年走南闯北,亲身经历了反渗透法、电渗析法、蒸馏法等技术的演进过程。50年前我国海水淡化从电渗析法起步,后来开始研究反渗透技术,1975年开始研究大中型蒸馏技术,这些年,随着国内一批上规模的淡化装备陆续投入使用,海水淡化产业迎来了春天。这说明,随着水资源短缺形势日益严峻,海水淡化技术的市场前景越来越广阔。


  记: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差距表现在哪里?


  高:2005年《全国海水利用专项规划》的发布,为海水利用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在蒸馏技术和反渗透技术方面,我国科研人员励精图治,进步不小。目前,我国海水淡化水日产量近20万吨,海水淡化成本降为每立方米四五块钱,然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少、缺乏政策法规引导以及水资源开发利用市场机制不完善等,一直制约着海水淡化产业发展。特别是与美国、日本等国家相比,存在着产业规模小、市场竞争力不强等问题,像国产设备的稳定性,核心部件的生产工艺等。目前国内自主研制的反渗透膜脱盐率仅为99.3%,而国外已达99.8%;再比如海水淡化中最核心的膜,我国一直依赖进口,每年花掉上亿外汇。在装置规模方面,我们仍停留在万吨级水平,而国外最大的达到日产33万吨。


  记:海水淡化有多种技术方法,能否通俗地讲一讲?


  高:海水淡化就是从海水中获取淡水的技术和过程,主要技术方法分两类。一是蒸馏法,指的是多级闪蒸、低温多效等方法,原理是把海水加热形成水蒸汽,通过海水冷却再得到淡水;二是膜法,就是反渗透技术,把经过预处理的海水通过一种高分子材料膜,通过施加高压过滤出淡水。这两类方法各占市场份额的45%左右,从技术上看各有优劣。蒸馏法的成本高、投资大,但工艺成熟、得到的淡化水水质好;后者投资少、占地少、能耗低,但工艺复杂,水质相对差一些。近几年在国际市场招标中,反渗透法以投资小、能耗低、成本低、建造周期短等优势逐步占据上风。


  记:您认为应从哪些方面推动海水淡化产业发展?


  高:这里面有技术和政策两方面问题。首先作为新兴产业,它离不开国家政策鼓励支持。据我所知,国家发改委正在制定一系列金融、价格及财税支持政策。明年1月1日实施《企业所得税法》后,将对从事海水利用的企业减免企业所得税,特别是企业的海水淡化工程所得将免征所得税。预计到"十一五"末,我国海水日淡化能力可达到100万吨,年产值可达100亿元,海水利用对解决沿海地区缺水问题的贡献率达到20%。具体到技术层面,我认为应当走自主创新之路,以自主技术为主,消化吸收为辅,以企业为主体,走产学研结合道路,强化产业化技术支撑体系。


  记:对于青岛,您有什么好的建议?


  高:青岛是我求学的地方,感情很深。无论从地理位置还是城市基础看,都没有理由不大力发展海水淡化。我所在的杭州水处理中心与中国海洋大学等在许多项目上正在合作。而且,我去过黄岛电厂,他们搞的3000吨低温多效海水淡化设备是我国第一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装置,为民族装备制造业争了光。青岛应该在设备制造、技术研发等方面形成特色,在产业发展上努力保持国内领先地位。

特别声明:本站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电话:010-88372272 E-mail:1915838305@qq.com
最新资讯
关于印发《上海市推动老化管道更新改造 提
宿迁分享海绵城市建设经验:系统化全域推进
明确四大核心制度!《中山市海绵城市建设管
山东烟台创新打造海绵城市建设示范样板
南京所支撑完成兰州地下水污染防治重点区划
重庆市已累计完成225个易涝点位整治工程
郑州2024年主城区再生水利用率超半成
广西水质持续领跑全国!今年一季度5市排名
今年截至4月11日 各类工程累计向永定河
山东省加快推进河湖生态价值转化
热点资讯排行
1阳泉市财政局下达省级补助资金 支持城镇排
2全球最大环保展慕尼黑IFAT中国系列子展
32024中国环博会深圳展 IE expo
4澳大利亚悉尼多个饮用水集水区检出“永久性
5六大主题分会聚焦水利行业热点,尽在9月4
6突破性过滤技术问世,可清除水中多种持久性
7英国推出严厉措施阻止水污染
8AI模型揭露美国地下水污染:超7100万
9中国一冶城建公司海绵城市专利技术获奖
102024地下水污染防治技术与方法学术会议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 | 法律声明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Copyright © 2000-2022 www.c-wat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水工业网互联网站 经营证许可证编号:京ICP备2022032253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2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