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北京的中心城区有水源厂12座,调蓄水厂1座,年供水总量8.87亿立方米,供水用户307万户,供水服务面积710平方公里,供水范围东至通州新城,西至石景山鲁谷,北到北清路、天通苑,南到亦庄开发区,供水管线总长9000余公里,是国内最大的独立集中供水管网之一。
虽然城区的供水管线总长度达9000余公里,但供水管网平均年龄只有19岁,供水管网的新建和改造力度正在逐年加大,管网还有可能变得更“年轻”。今年市自来水集团计划新建和改造520余公里自来水管线,而在“十二五”期间,自来水集团将规划改造2000公里供水管线,其中改造中心城区供水管线1800公里,更新老旧闸门、老式消火栓等管网附属设备30000座,解决南水北调进京后因外调水量增加及水源变化引起的“黄水”问题。
出现“黄水”和管道内部的情况密切相关。上世纪80年代以前,由于经济发展和技术水平的局限,建造的自来水管道经长时间后内壁容易锈蚀、结垢。但是尽管那时候的管道内壁有锈垢,但此前本市的水源水质单一,因此不会出现脱落铁锈、影响自来水水质的情况。但从2008年10月,北京水资源日益紧缺,北京开始引入河北水库水,尽管出厂的自来水符合国家饮用水卫生标准,但“客水”与本地水中的溶解性无机盐含量有差异。这种硫酸盐成分对铁的内壁有腐蚀性,可造成铁锈的脱落,因此形成了部分小区用户家中出现自来水发黄发浑的现象。等明年“南水”进京,由于“南方水”和“北方水”的水质存在差异,届时将存在发生黄水的风险。
为应对这种状况,本市启动了历史最大规模的供水管线改造,以适应江水进京。 为此,本市首次大规模从国外引进25台移动压缩空气机设备,实施不开挖的“旋风喷涂”修复技术,为中心城区的1800公里供水管线进行改造,实现不断路、最短停水时间的快速施工。说白了,这种技术就是利用压力强大的旋转气流,给管道内壁清理锈垢的同时穿上一层表面光滑的防腐保护膜。
除了保证进入居民家的自来水是干净的,还要保证稳定,在水资源这么紧缺的北京,漏掉一滴水都是可惜的。谁来紧盯管网是否漏水呢?其实是3000多只“眼睛”。在城市核心区、重要部位的供水管线都有“电子眼”——漏水监测记录仪,实现供水管网运行工况的实时动态监控。靠着这套系统,2012年,自来水集团主动检查管网破损隐患1500余处,同比增加19%,主动检出率达61%,节约水量3900余万立方米。
中心城区水压大 超标一倍不经济北京市自来水集团相关负责人昨日透露,本市未来将形成管网“分区调度”的全覆盖。在现有两个大区分区调度的基础上,结合郭公庄水厂和第十水厂建设,继续推进中心城区供水管网分区调度工作,逐步形成完善的中部、东部、西北部、西南部及北部等五大分区调度区域,实现供水压力经济合理调度运行。
记者了解到,本市城区位于山前地带,呈现西北高,东南低的自然分布,西北地面高程60米,东南高程不足30米,高差近30米。由于中心城区供水水源主要分布北部,因此城区主要水厂大部分集中于市区北部。受水厂供水规模、半径和地势等因素的影响,中心城区管网供水压力分布不均,经济运行的压力为21至25米,大多数区域均高于此范围,最高供水压力达57米左右,尤其是北部、东北部地区管网供水压力较高。较高的供水管网压力会导致用水量加大,管网渗漏水量增加,并容易发生管网破损事故,造成水资源的浪费。
分区调度是指结合水厂分布和自然地面高程,将现有中心城区供水管网划分相对独立的供水区域,根据各区域的特点分别实施供水调度,从而达到整个管网经济运行的目的。区域控压是指对日供水量在5万至10万立方米或相对独立的地区,采取各项措施形成独立的供水区域,并实施压力调控。而小区控压独立计量是对5000至10000户终端居民用户,以独立计量区技术为管理手段,把供水管网进行封闭,形成独立的供水小区,在保证有效供水的基础上,以21至25米的供水压力为控制节点,在小区进口加装控压阀和流量计,精准管控小区供水压力,实时监测小区的用水量、管网运行状态,形成小区入口水量、楼门水量和居民户内水量的三级精细化管理模式。
该负责人表示,自来水集团首先推进35米以上的北五环与北六环间、东北四环与东北五环间等区域压力控制工作;其次逐步试点中心城区四环以内压力35至45米之间的区域压力控制,形成管网区域压力控制的综合管理体系。
在试点的基础上,自来水集团将管网终端用户划分成600余个独立计量区域,计划利用5年时间,完成上述独立计量区域的建设推广工作,形成“小区控压独立计量”的规模效益。“上述措施完成后,力争实现年节水9000万立方米,节电3000万度。”该负责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