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连日报道广州河涌两岸景观带乱象,中心城区曾经重点打造的几条河涌景观重复出现“脏、乱、差”,曝光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并已经采取措施整改,同时也引发了公众讨论,名不副实的河涌景观带是否还有存在必要?后续维护又该如何为继?
治水,治的就是水,这是不言而喻的事实。治理河涌,理所当然应该把河涌的水质治理放在第一位。这不仅是政协委员韩志鹏的认识,也是原广州市政府常务副市长苏泽群的认识,“以前我们投入了那么多钱,为什么没有效果?我们很多钱都花在了景观建设上,而没有花在河涌的污水处理上”。
什么是“名不副实的河涌景观带”?就是水质恶劣的河涌景观带!为什么那么多的河涌要被覆盖?就是这些河涌的水质太差,臭水横流,蚊蝇孳生,严重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1998年开始的驷马涌覆盖工程,当初去视察的时候,看到的就是这样的一条污水涌。揭开的荔枝湾涌,其臭无比,涌边楼房里的居民大呼“臭到顶吾顺”,就可以知道当初覆盖时水质是何等恶劣。
要治水,就必须要治污,污水不能流入河涌是最主要的要求,也是最主要的措施。而截污之后的污水处理和其污水挤出后的污泥的处理也是重要的,这些污物必须要有出处!
除了治污,还必须有清洁的水源,不管是引来的还是通过森林涵养的,还是用泵来把处理后的水翻到河涌里的。俗话说,“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朱熹的《观书有感》中的两句诗“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把河涌水质优化的根本原因和办法说的一清二楚。我们的专家难道不明白吗?问题是这比河涌景观带的建设要难得多!
为了青山绿水,广州市在污水治理和河涌综合整治等各类工程上估算总投资486.15亿元,号称“一天一个亿”,其中包括全市河涌综合整治119.33亿元、中心城区雨污分流145.5亿元,不可谓决心不大,不可谓花钱不吝惜。
但结果却是雨污分流工程快结束时估算资金仅44.30亿元,而大部分钱却被疑用到水质没有改善的河涌景观改造上。这是典型的知难而退,本末倒置,这样的治水,怎么会有长留人间的景观带呢?
对于河涌景观带的乱象,公众人士大都认为应该保留景观带,“维护要跟上,水质要改善,不能让景观带沦为面子工程”。维护一条河涌,每年大约要花费300多万元,我们可以出。但水质不改善,这个景观带依然是摆设,市民既不会到臭气熏天的涌边去,也不会去保养爱护这个景观带的。因为对于治水没有实质意义的景观带,“不要也罢”。
不能让景观带沦为面子工程的根本,就是必须把水质改善摆在治水工程的第一位,这或许也是《新快报》连日报道广州河涌两岸景观带乱象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