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水安全是人民群众关注的民生热点,山西省人大常委会亦将此作为监督重点,于9月底专门听取和审议省政府关于保障饮用水安全工作情况的报告,省人大常委会城环工委也作了专门调研。结果显示,全省饮水状况总体安全,特别是农村饮水安全状况得到根本性改善。
据悉,2000年以来,全省共安排资金106.45亿元,建成各类饮水工程34460处,解决和改善了47747个自然村、2268万农村人口(户籍)的饮水安全问题,全省农村自来水入户率达到87%。全省农村饮水安全状况得到根本性改善。同时,强化了城市饮用水安全保障工作,饮用水卫生监督监测覆盖面不断扩大。新饮用水卫生标准实施后,山西省卫生部门建立了省、市、县三级卫生监督和疾控机构组成的饮用水监测网,监督监测覆盖率达到了95%以上。
在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方面,山西省按照国家有关技术规范,依法划定水源地保护区,组织完成了全省205个城镇和840个乡镇的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划定工作。同时,严格控制饮用水水源地项目建设,对饮用水水源地二级保护区内排放污染物的建设项目一律不予审批,严格入河、入库排污口监管,并强化水源地专项执法检查,发现问题限期整改。
但是,受现有水源地条件所限,以及河流污染加剧、采煤对地下水质的影响,全省仍有较大范围存在饮用水水源地水质不稳定的问题。以山西省最大的供水工程万家寨引黄工程为例,其受上游甘肃、宁夏、内蒙古等地黄河来水影响,每年6月至次年2月多为二、三类水质,水质较好;但有些年份的3月至5月则下降为V类或劣V类。省人大常委会城环工委调研时还发现,部分饮用水水源地依然存在环境安全隐患。
此外,山西省还将逐步推行分质供水。由于水资源短缺,符合饮用水标准的优质地下水尤其缺乏。下一步,将在水质不稳定和供水任务重的地区,逐步推广分质供水。一方面,将水质难以保证的地表水直接用于工业,减少水处理环节,降低企业用水成本;另一方面,将水质优良的深层地下水置换出来用于居民生活用水,以确保饮用水安全。目前,省政府已责成水利部门专题研究这一涉及民生的主要问题,首批引黄水专供太化集团的工程已经着手实施,预计其工业供水价格将由目前的每立方米4.8元降至3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