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9日,在余姚阳明西路,市民划着门板经过一辆几乎没顶的汽车。
新华社上海10月9日新媒体专电(记者俞菀 仇逸 吴振东)国庆长假后期直至假后首个工作日,在强台风“菲特”影响下,江浙沪地区普降暴雨,特别是杭州、宁波、温州、上海等多个城市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内涝,甚至被一些网民调侃为“江浙沪包游”。专家指出,我国部分城市内涝问题已到了迫切需要解决的时刻,必须引起城市规划管理者的重视,从管网建设、生态修复等方面标本兼治。
“菲特”来袭,“看海”再现
8日,浙江省气象台发布暴雨红色预警信号后约2小时,上海也发布了今年来首次防汛防台红色预警。在强台风“菲特”侵袭之下,7日晚到8日早晨,浙江省杭州、嘉兴、湖州、宁波、绍兴、台州等地普降暴雨;上海普陀、长宁、闸北、宝山等中心城区,以及外围的青浦、松江、嘉定等地,均积水严重。江浙沪地区多个飞机航班、火车班次停运或延误,上海部分地铁站台临时关闭。
7日傍晚,杭州西子湖畔水漫街堤,水中凉亭连接岸边的通道已全部被淹。当晚6时许,杭城许多主干道上车灯一路飘红,不少自行车道水位与人行道高度已基本持平。在部分住宅小区门口,积水迟迟无法退去,部分私家车主只能“望家心叹”,干等在门口。杭州市民祝凯说,自己花了三个小时才算“游”到了家。“结果小区全部停电了,更悲剧的是,回家后才发现车子的牌照框和牌照都没了,是不是应该有政府部门来管管?”
上海持续两天的暴雨,也出现了50多条马路积水内涝。8日上午,不少市民开车出门上班,一个多小时还没“挪”到单位,有些人竟然还“窝”在小区门口。甚至有“黄牛”嗅到商机“借雨生财”:8日早晨,上海地铁莘庄站入口前大面积积水,很多上班族无奈脱鞋卷裤涉水而行。此时,有人推着三轮车、电瓶车“载运”行人,收取每人5到10元的“过河费”。部分老旧城区的居民,昨晚到今晨没能歇着,一直用脸盆、锅子从家里往外“舀水”。
“暴雨后,上海至少多了两个新景点——去金沙江路看江,去大渡河路渡河。”网民“旸旸哥哥”说,“每年台风暴雨后,祁连山路隧道积水拥堵已成惯例,年年说改善却年年没动静。”
在突发情况面前,不少城市人性化的应急处置受到人们认同。例如,宁波市规定,中小学(幼儿园)8日停课一天,主城区公共交通可免费乘坐一天,绕城高速免费通行一天。上海市教委明确规定,8日学生如因暴雨延迟到校,学校将不做迟到处理。卫生管理部门及时通过网络向广大市民传递防灾防疫信息,注意台风天可能引发的肠道、皮肤疾病。
近些年来,几乎每年夏秋季节都会有城市上演“看海”景观,造成人员财产损失。城市内涝,难道是中国城市的“痼疾”吗?
现代城市为何“一雨即涝”?
故宫600年未涝,赣州宋代的排水设施还在发挥作用。为何如今的发达城市却那么容易变“水城”?多位环境科学与工程学方面的专家表示,我国城市内涝频发与气象条件和城镇建设都有关联,而后者为主因。
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教授、流域污染控制研究中心主任郑正说,以前城市很少有“一雨即涝”的情况,主要原因有三:一是过去城市地表水域占城市面积足够大,即江河、湖泊、大沟小流,可以迅速把降雨吸纳和消退。二是过去城市很少像现在这样有大量的硬质地面,是软质的渗水地表占主导,包括土地、沼泽、淤泥等,渗水能力强。三是过去城市的地表水系路网复杂,水路支流四通八达,降雨后可以吸纳并很快将水量输送到城外。但城镇化建设中,许多城市的地表水路网络变得碎片化,许多支流被切断、填埋或干涸,好像交通要道变成了断头路,水出不去,加重了内涝。
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李田教授认为,在城市基础设施“欠账”较为严重的情况下,因为不重视效果并非“立竿见影”的排水系统建设,不少城市都容易发生“溢血”般的内涝问题。长期以来各地市政建设、房地产开发,基本是按照标准下限进行,甚至低于最低标准。法律责任不明确、无操作规范、监管缺失等原因造成各类市场主体都缩减投在这一块上的资金。
“重新进行翻修也不现实。”李田说,工程建设完成后再对排水系统进行改造的成本通常还要高于新建成本,开发商没有动力这么做。从规划到建设的层层折扣,造成雨污合流、错接乱排的现象普遍存在,极易形成城市内涝。
“如果城市内涝的话题只是茶余饭后的谈资,那情况只会越来越糟,”上海市民傅国涌说,“城市灾害防治、规划建设应当立足长远。从某种角度说,一个城市硬件文明的衡量标准,并不是高楼大厦,而是排水道。”
搞好下水道是治标,改善生态是治本
国务院今年3月发布了《关于做好城市排水防涝设施建设工作的通知》,其中第三条规定“合理确定城市排水防涝设施建设标准,在人口密集、灾害易发的特大城市和大城市,应采用国家标准的上限,并可视城市发展实际适当超前提高有关建设标准。”专家认为,这项政策针对性很强,关键是落实执行要到位,不能打折扣。
专家表示,天然排水系统破坏厉害,人工排水系统建设严重滞后,造成了我国城市内涝比其他发达国家都厉害。郑正说,国外一些城市的经验值得借鉴。例如伦敦,目前非硬质地面至少要占城市总面积的一半,这是有法律明确规定和保障的,而城市中的水流、湖泊、河流等也很少被填平或阻断。
分析认为,当前中国仍处在快速城镇化阶段,城市内涝甚至会呈现多发态势,必须建立长远的战略眼光和科学布局,并付出持续的努力,不能期望立竿见影。
一方面,要确立雨水管理和内涝灾害防治规划的法律地位,制定更加严格、更具操作性的法律法规或部门规章。包括提高排水系统设计建设标准;建立类似“环评”的具备有效约束力的评估体系;明确政府、企业在排水系统建设管理中的各自责任。气象、水利、环保、应急、交通、民政等部门应加强协调和统筹,建立数据共享机制,形成标准统一、技术协作的局面,提高执行力。另一方面,需要通过科学计算,确定城市蓄水空间大小、排水泵站能力、渗水面积比例,在加强下水道建设的基础上,多管齐下。
与此同时,还要在尽可能的条件下,形成人工排水网络与天然排水能力之间的科学、合理、和谐互补。“有人认为城市把下水道搞好,水灾问题就解决了,这是一种片面的认识。搞下水道是治标,改善城市生态,特别是水生态才是治本之举。”上海交大建筑学系专家李朝阳说。

▲10月9日,宁波内河管理处的工作人员用小船载市民通过积水区域。当日,宁波城市内涝已有好转。

▲10月9日,上海地铁9号线泗泾站出口附近积水仍未退去,一名男子推着电动车在水中艰难前行。

▲10月9日,在被洪水淹没的浙江省余姚市大黄桥南路上,钱太原和妻子带着仅3个月大的儿子艰难地在洪水中转移。

▲10月9日,余姚市主城区两名妇女趟水转移物资。

▲10月9日,东海舰队官兵在余姚市街道上帮助老人。连日来,东海舰队先后组织多支应急抢险分队紧急赶赴灾区参加余姚市抢险救灾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