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南方网广东水质系列二报道,污水与污泥是一对长期处于厚此薄彼关系中的“双生子”,业内人士认为,“每座污水处理厂每天的污泥排放量达几千吨甚至上万吨,如何处理它们是决定污水处理成功与否的关键。”
监测标准过时 缺乏深度水处理工艺
据了解,中国现行的生活饮用水标准制定于1985年,涉及水质指标仅35项,相比于即将强制实施的最新版少了71项。1985年至今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同样污染蔓延也最快。对自来水质的威胁早已经从微生物,转变为重金属以及有机物。由此导致的后果之一,便是中国大多数自来水厂的生产工艺仍然停留在以防范微生物为主,也就是中国人通俗说的“不拉肚子”。也就是说,当自来水厂、专家、媒体、政府告诉你自来水合格时,那只是表明,水清澈,没有有害微生物、寄生虫,但不保证里面没有重金属、没有农业生产大量使用的化肥、农药,畜牧业大量使用的抗生素、激素,或者工业废水、生活污水之类的残余,因为它们到今天还不在我们自来水的指标监测范围内。显然,过时的标准之下的产品再合格,也无法满足民众的生活和健康需要。
据媒体报道,中国内地无一城镇实现自来水直饮。对照新标准,相关业内专家分析,饮用水水质状况大约分为几个层次:——首都北京,尤其四环以内的主城区,水厂普遍上马了深度处理工艺,水网管道大部分更新,因此离直饮水距离最为接近。
——上海、广州、深圳、杭州等大型城市,部分水厂上马了深度工艺,但是因为主城区管道老旧等原因,目前无法实现直饮。
——其他省会城市等二线城市,仅有少数城市上马了部分深度处理工艺,因水源、管道等原因,部分城市水厂属问题水厂。
——上千座地级城市、县级城市,除少数城市外,因水源差、深度水处理工艺缺乏等,有大量的问题水厂。
专家:生物膜技术应用为城市污水处理提供新模式
据广东环保厅资料介绍,目前我国南方城市普遍采用的污水处理工艺为普通活性污泥法、氧化沟、AB法、A/O、A?2/O法以及近年来发展起来的SBR法。但由于存在成本高、处理不彻底和容易造成对环境的“二次污染”问题,既不经济,处理效果也不理想。
有关专家介绍,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污水治理的基本原则是要以有限的财力,解决日益严重的水污染问题。城市污水处理选择生物膜法,符合我国国情。而且,南方城市污水尤其适宜采用生物膜法处理。
广东环保厅相关资料显示,与传统的活性淤泥法相比,生物膜技术应用于城市污水处理具有五大明显的技术优势:一、投资省。目前国内的城市污水处理厂基础建设投资大,需要大量的机械设备、管网和其他工程设施,投资成本每吨污水处理在1000元左右;而应用生物膜技术投资设备少,占地小,处理每吨污水不到500元,相比节约成本50%以上。
二、运行费用低。据测算,目前国内城市污水处理厂的直接运行成本,一般在每天处理每吨污水0.5元至0.8元之间;而应用生物膜技术处理污水每天每吨只需0.2元左右。
三、淤泥少,没有“二次污染”。采用传统的活性淤泥法处理城市污水,常由于大量淤泥的堆放造成对环境的“二次污染”;而同比条件下制成生物膜的微生物菌一旦把污水净化后,便会由于缺乏“营养”而自动消亡,不会造成“二次污染”。
四、效率高。由于生物膜比表面积大,微生物菌密度高,每克制剂的微生物菌含量达50-200亿个,大大高于淤泥中的自然微生物活性成份,同时还可以多次投放,方便快捷。
五、适合城市生活小区等小规模、有机负荷不高的污水处理。由于投资省,运行费用低,并可节省管网建设成本,应用生物膜技术处理城市生活小区等城市污水具有活性淤泥法不可比拟的优势。
面临水质危机,广东省城市污水处理技术升级也正好可以赶上“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的号召,对于广大民众而言,也更是窝心实在的民生福祉。
怎样更好地还好这笔民生供水账?这个问题刻不容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