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无锡市太湖蓝藻全面爆发,导致无锡全市自来水发臭,市民无法饮用,一时间,无锡大小超市的矿泉水都被抢购一空。于是无锡市开启了治理太湖蓝藻,保护太湖水源的道路。时至今日,当年蓝藻全面爆发的情况再也没有发生,市民享用着干净无异味的自来水。那么,如今的太湖是什么样子,无锡市又是怎么治理并改善水源的呢?
10月23日,记者来到无锡市,在当地太湖办工作人员的带领下,来到了太湖边。一望无际的湖岸线,平静安逸的湖面上看不到一点蓝藻与垃圾,头顶上偶尔有几只白鹭飞过,显得格外恬静。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如今的太湖,就好像世外桃源,蓝藻、垃圾越来越少,剩下的只有宁静的安逸。
而这一切都源于当地环保部门对太湖的治理。尤其,07年湖水散发恶臭的元凶:蓝藻,也日趋减少。在太湖边上的一处办公楼,记者终于看到了蓝藻减少的“功臣”:打捞处置监控调度系统。“33个水感传感器,每5分钟传送一次水面变化数据,以此判断水质优劣、蓝藻爆发的指数,毫无疑问,这对保护太湖水域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监测中心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通过监测点传输回来的水压、水质等数据,可以有效判断蓝藻的生长情况,“这个监测系统帮了我们大忙,今年夏天持续的高温,要不是通过这个系统预判再进行打捞,太湖的蓝藻可能又要疯狂生长了。”
此外,对于打捞上来的蓝藻,监测中心通过机器进行分离、干燥、净化等步骤,将无害的湖水再次排进太湖,既减少了蓝藻对湖水的危害,又对湖水质量没有伤害。
当然,遇到突发且具有强破坏力的情况时,打捞蓝藻也并非唯一保护太湖水源,保证市民饮水的方式。在锡东水厂,无锡自来水公司总经理戎文磊向记者介绍了于今年7月21日正式投入使用的“安全供水高速通道”。一条总长40.35公里,主要口径为2.2米和2.4米铺设在地下的供水管道,从北到南把使用长江水源与太湖水源的四大水厂连成一体,形成一条为无锡市民输送清水的“绿色通道”。
“水质都达到标准的时候,锡澄、中桥、雪浪、锡东四大水厂共同为市民供水,万一太湖水的水质达不到标准,负责输送太湖水源的管道就会关闭,剩下输送长江水的管道则还会将水源输送到各家各户,第一时间让市民用上干净水。”戎文磊告诉记者,高速通道建成以后,即便太湖再次出现07年的状况,也完全不会让市民用不上自来水。
据介绍,07年太湖蓝藻事件以后,为保证市民用水,无锡市从2008年便启动了锡澄供水工程,形成了太湖、长江双水源供水格局。然而,由于无锡供水管网的“通行能力”有限,输送长江水源往往“力不从心”,干净优质的水不能通往无锡市的每个角落与市民家中。为此,投资达8.3亿元的“安全供水高速通道”便开始建设并投入使用。“有了这个高速通道,长江水的调度能力增加到每天100万吨,一旦一个水源发生波动,立马‘切换’到另一个,5个小时内就能达到无锡的所有居民家中。”戎文磊说。
“而且这个系统不仅只是切换水源,保证市民用水这么简单,我们从入水便开始对水质开始进行净化,在通过自来水厂进行二次进化,现在所使用的水比以前还要优质许多。”看着管网线路图,无锡市太湖办一位工作人员甚至向记者开玩笑道,“现在看来,无锡能用上这样的‘活’水,也算是蓝藻事件后因祸得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