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速读与贵阳的水源整治和母亲河整治不同,昆明的滇池治理和盘龙江综合整治,规模更大、难度更大、所面临的历史积弊更多。昆明官方的生态意识已经渗透到制度体系之中。昆明以更快的速度、更具根本性的体制转变,迎来滇池治理第一个标志性里程碑。
“令人振奋,深感欣慰。”7月1日,省滇池治理专家督导组组长牛绍尧说。
他是针对盘龙江综合整治取得的喜人成效而谈。
当天,省委常委、市委书记、盘龙江“河长”仇和率队,全程实地观摩、巡查、验收盘龙江及其支流沟渠综合整治成果。
里程碑
此前,仇和提出,从7月开始,用半年时间,对36条出入滇池河道综合整治工作,进行验收。
按照昆明市委、市政府的计划,从7月1日起,滇池治理要由主要处理湖外河外增量污染源,转向主要处理湖内河内存量污染源;由主要处理外源性污染,转向主要处理内源性污染。这是滇池水污染治理的一个重大历史性转折和标志性里程碑。
从1984年滇池遭到首次突出污染以来,滇池污染,无疑已经成为云南人的“心病”,更成为中央的牵挂。
“盘龙江是主要入滇河道。把盘龙江的污染治理好了,滇池安得不治?”2007年上半年,市领导如是谈到盘龙江治理。
除了盘龙江,还有其他30多条河道流进滇池。在一些人看来,能把盘龙江治理好已经难能可贵。
市委、市政府显然有更具雄心的计划。很快,36条出入滇池河道,悉数纳入整治范围。2008年3月,昆明实施河(段)长负责制。市领导班子成员纷纷增添了“河长”头衔,而河流流经区域的县区主要领导,纷纷戴上“段长”这顶特殊的乌纱帽。
#p#副标题#e#“李军应该是比较关注昆明围绕滇池治理采取的一系列新举措。或者说,他在贵阳实施铁腕生态治理,之前受到过多年前滇池、太湖等淡水湖泊蓝藻问题的震动。”知情者说。
入滇池河道中,相当部分已经变清,其他正在变清。河道变清背后,有融资压力、拆迁阻力、更有生态治理的强劲动力。
从对滇池治理悲观失望、甚至绝望,到现在充满希望和期待,昆滇民间正在见证第一个滇池治理里程碑的到来。
雨中变化
7月1日,雨天。仇和带队,在雨中穿行。盘龙江乃至她的支流,清澈宜人。两岸绿化景观明显提升市民的生活品质。
作为昆明人的母亲河,盘龙江的尊严终于得到了应有的尊重。知情者说,在盘龙江的综合治理中,昆明的问责制发挥了重要作用。
官媒报道,在推进河道综合整治的实践中,昆明市委、市政府探索实行了“河长负责制”、河道治理“158”工程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制度和做法。
人们记得,2008年7月2日,也是一个雨天,当天,仇和冒雨巡查盘龙江综合整治。
以此为起点,开始每月巡河两次,持续了一年半时间。
36条出入滇池河道的综合整治,总是伴以河长们匆匆的巡河脚步,脚步快,整治效果显现快。盘龙江的历史性变化,标志着滇池治理打赢了第一场硬仗。
“盘龙江3个考核断面水污染指数均值逐年下降,河道水质、河岸、道路等景观明显改善,基本实现了水清岸绿、环境优美的目标要求,受到了广大市民普遍赞誉。”验收专家组总结说。
攻坚令
7月1日,仇“河长”下达河道整治“攻坚令”:全市各级各有关部门要主动适应新阶段、新要求,深入实施“158”工程,在前一阶段突出抓好“堵口查污、截污导流、中水回用”这个重中之重的基础上,全面推进5项重点工作:持续推进堵口查污、截污导流、中水回用;持续推进两岸拆临拆违拆迁、岸线公共空间贯通;持续推进沿岸禁养、杜绝面源污染;持续推进沿岸绿化、生态修复、恢复湿地;持续推进河床清障、清淤。年内,确保全面实现35条入湖河道水质稳定达标。
据称,昆明市纪委将严格督促检查,严肃责任追究;各河(段)长也将按照“河(段)长负责制”要求,定期深入河道干流、支流、沟渠,组织协调和督促检查各项整治工作。(李建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