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水型社会建设,“郑州模式”独具特色。我市作为水利部确定的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城市,先试先行,大胆探索,做活节约文章,抓好循序利用,优化配置水资源,靠示范带动引领全民节水,使有限的水资源发挥最大效能。
2005年2月,我市被水利部确定为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市后,编制了《郑州市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并出台实施意见,强力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工作。
以工业节水为突破口,把节水型社会建设与产品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相结合。建立工业行业用水效率监督考核体系,通过产品升级、技术创新等措施,淘汰高耗水生产工艺,限制盲目发展高耗水建设项目。做大农业节水文章。发展高效农业,推广农业节灌技术,建设示范灌区,靠示范带动农业节水。为缓解偏远山区缺水问题,还实施集雨水窖和微集雨工程,已累计投资两亿元,建设集雨节灌水窖6万多个,既解决了100多万人的饮水问题,又促进农业节灌工作,这种做法被誉为“郑州模式”。
中水回用,循序利用。我市不断加大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加大对处理后的中水的再利用。目前,五龙口污水处理厂处理后的污水已全部用于城市景观、园林绿化、工业生产等方面。同时,还启动生态水系建设,先后对贾鲁河、东风渠、潮河、索须河等9条主要河道进行治理,共投资14.44亿元,建设了长达108.4公里的生态水系。通过建设生态水系完善了水功能,改善了城市生态环境,补给了地下水资源,为下游农业灌溉用水提供了水源保障,实现了“城市用水—环境用水—农业用水”循序用水的高效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