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渭南削减二氧化硫6.1万吨、化学需氧量0.2万吨;市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152天,同比增加9天。细心的市民不难体会到,蓝天碧水、绿树如荫的生态宜居新渭南呼之欲出。这令人欣喜的变化,得益于他关停高耗能企业和推进的八大工程。
自去年8月开展市县联创省级环保模范城市以来,渭南市创模工作高起点启动,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自过问、督促市级领导分头包联,并将创模纳入全市目标管理责任制考核。各县(市、区)和市级各部门、单位夯实组织领导,分解细化任务,使各项创模工作有序推进。几年来,该市累计关停了800多家高耗能企业,最近又关停较大规模高耗能企业30家,淘汰落后产能近500万吨。他们推进的八大工程主要是:
——碧水工程。渭南市11个县级污水处理厂全部进水调试,7月底已有10家县级污水处理厂通过环保竣工验收,每年可削减化学需氧量2.47万吨。同时,加大淘汰落后产能,累计关闭造纸企业11家,产能合计43.45万吨,可削减化学需氧量2.05万吨。通过专项行动,工业污水基本实现达标排放。
——饮用水源保护工程。各县(市、区)落实了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措施,一级、二级保护区内没有新建违法项目和排污口;定期水源地水质检测,达标率均在98%以上。开展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普查,临渭、韩城、澄城等县市水源地保护示范工程加紧建设。
——蓝天工程。截至去年底,共建成投运火电机组烟气脱硫设施5台,装机容量达596.5万千瓦,占全市总装机容量的93%,提前完成“十一五”火电机组脱硫任务。截至上半年,已拆除改造中心城区燃煤锅炉330余台。市区和相关县市的集中供热和天然气工程加紧建设,农村推广秸秆综合利用技术,减少了大气污染。
#p#副标题#e#
——宁静工程。制定了市区交通噪声管理办法,监测显示,到2009年底,中心城市的区域环境噪声与交通噪声均已达到创模要求。
——洁净安全工程。城区、华阴的垃圾卫生填埋场建成投运,白水、华县、澄城进入试运行,蒲城、大荔转型为生活垃圾资源化处理厂,其余县市正在抓紧建设。渭南市医疗废物处置中心建成投运,已处置医疗废物427吨。
——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城区和农村的环境卫生综合整治持续开展,22项重点工程进展良好。对城中村、城乡结合部“四堆、八乱”现象进行集中整治,组建了村组清扫保洁队伍,制订了通报检查考核制度,城中村和城乡结合部的卫生面貌明显改观。
——绿色生态工程。渭南市临渭区、高新区去年完成南塬绿化4700亩。今年上半年,临渭区、华县、华阴、潼关继续实施南塬绿化工程,已完成造林3.6万亩。持续开展创建活动,全市累计创建市级以上绿色文明单位103个,生态县、乡镇建设及100个生态村建设进展顺利。
——环境保护能力建设工程。强化对重金属行业、秦岭北麓采石业、蒲城富平石灰窑污染等重点问题的执法检查,对渭河、洛河、湭河等地表水定期监测。落实环境监管,80家重点污染源安装了在线监控;市级污染源在线监控平台实现企业排污数据实时传递,韩城、澄城、蒲城等县级在线监控平台基本建成。(记者 王忠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