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马颊河尚庙段,我们一路向南,正式踏上了引黄干渠一线。18日,我们来到了位于平原县东南的沉沙池。众所周知,黄河水含沙量极高,在流进德州市千家万户的过程中,需要经过三道沉沙池,层层沉沙过滤。沉沙池是一条条大型河道,通过拓宽河道进行缓冲,降低黄河水流速,使沙土慢慢沉淀,从而起到净化的作用。
我们来到的这一段,是三级沉沙池中的最后一级,行车沿沉沙池岸边驶过,看黄河水慢慢向马颊河方向流去。黄河水经过三级沉沙之后,含沙量明显降低,“黄河水流过这里,最大的收益者是当地的农民,黄河水‘救活’了这里的盐碱地。”同行的市水利局引黄办主任郭伟华说。
平原县王庙镇坡刘村是当地曾经有名的贫困村,村民以种地为生,但土地大多为盐碱地,庄稼收成不多,“夏秋水汪汪,冬春白茫茫,风吹白粉起,就是不打粮”。据这里的村民说,除了种地,很多人都到盐碱地上刮下厚厚的盐碱土,拿回家经过过滤、暴晒、大火熬等步骤,制出淋硝盐、火硝等原料,拿到集市上去卖,换得微薄的收入。种粮开始能填肚子,到了1976年“大包干”时期,每人一年只有9斤8两的口粮,很多村民被迫背井离乡闯关东。
到了上世纪70年代,全国大量修建干渠工程,村民任继涛提起当时的场景仍记忆犹新,“全村老少爷们儿都上了阵,那时候没有机械,工具就是铁锨和小推车,一人分了500米宽、2米深的挖河任务。”干了近两个月,河道竣工后,黄河水流到了这里,“以前的洼地、荒地经过黄河水一滋润,慢慢地可以种庄稼了。”
#p#副标题#e#
“黄河水里面的泥沙含有腐殖质、氨、有机物等,经过沉淀自然分解后,能改善土地的盐碱度,起到改良土壤的作用。”郭伟华向我们介绍,到了上世纪80年代,坡刘村的盐碱地几乎全部消失,昔日的盐碱地全都长出了庄稼,“庄稼喝上了黄河水,长得就是好。”任继涛说,“没了盐碱地,我们村的人均土地数量也翻了好几番,以前是每人几分地,现在能到两亩多。最让人高兴的还是庄稼的收成,以前亩产200多斤的玉米现在能收1500多斤。”
引来了黄河水,庄稼收成节节高,村民的收入也有了明显的变化。“像我们村里的房子,以前是土坯房,后来盖上了瓦房,现在全都是红砖房。出门就是公路,家家户户出门全都骑着电动车。”村民王建新说,“我们村早就摘掉了‘贫困村’的帽子,多次被评为‘十佳村’、‘小康村’。以前那些出去闯关东的老乡,现在一回家都不敢进村,为啥?变化太大了,都认不出来了。”
市民写诗赞变化
运河干涸四十冬,
引黄济津河槽涌。
漫浪粼光问津唱,
柳岸葳蕤渡秋风。
这首名为《引黄济津》的七言绝句,是我们“饮水思源”志愿者队伍中一位76岁的老人,在参加完首日活动,看到南运河翻天覆地的变化后,心绪难平,特意而写的。老人名叫田志恕,是德州历史名人田雯的后代,曾是电子仪器厂的高级工程师。在看到我们晚报招募“饮水思源”志愿者的公告之后,老人第一时间打进电话咨询报名。在参加了11月10日的活动之后,感慨颇深,回家后为本次活动作诗四首,内容分别描写了南运河、九龙湾公园(原德州第一水厂)、引黄济津工程和丁东水库等,展现了各处景貌特点和由其展现出的德州用水巨大变化,表达了老人看到变化后的激动之情。(记者: 潘晓泉 孙良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