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的教室里,记者聆听了瑞典隆德大学古斯塔夫(Gustaf Olsson)教授给清华学生们的讲课。古斯塔夫教授的主要研究领域是将自动化和控制技术应用到环境、电力控制、工业系统以及污水处理系统。最近几年,古斯塔夫教授把精力放在了水和能源的关系上。课上,教授用较慢的语速,用生动的幻灯片来阐述沼气生产监控、水和能源的关系等知识。连我这个外行都听得津津有味。下课后,记者和教授聊了起来。
中国能源报:您刚才在课上用很长时间来讲水和能源之间的关系,您可以为我们的读者概括一下两者之间的关系么?
古斯塔夫:水和能源都是我们生活中所必须的,它们之间关系密切到让我们常常忽略这一关系的存在。我们用能源把水从水源地送到水处理厂。水处理厂用能源将水净化到饮用水标准,然后将水输送到终端用户,这个过程也离不开能源。我们使用水时需要能源来加热。之后,我们需要能源将水运回到污水处理厂。这些环节中都需要能源。另外,水也是能源生产中所不可缺少的。众所周知,中国有三峡这样宏伟的水力发电工程。但是,水电站也存在很多问题,例如,美国的胡佛水坝,由于蒸发和渗漏等问题,水坝蓄水量只是60年前水坝建设时的60%了。在世界很多地方,发电用水和下游城市生活用水之间的矛盾也越来越突出了。煤电站和核电站运行中,需要大量冷却用水。现在我们面临气候变化问题,气温升高,河流的水流量不断减少,这会带来发电站冷却用水紧张问题。据我所知,美国的阿拉巴马州至少有两座核反应堆因为缺少冷却用水面临着艰难的选择,要么减少农业灌溉用水,要么关停这两个核反应堆。另外,公共水源是用在上游国家的水力发电中,还是用在下游的灌溉和生活用水中,这样的争执在西班牙、中亚、中东都广泛存在。还有,正如在中国发生的,全球城市化进程正在加速,城市供水和污水处理问题也困扰着一些城市。总之,人口城市化进程加快、气候变化问题彰显了水和能源之间的关系。所以,政策制定者需要在计划层面上和运行层面上重视水和能源之间的关系。
#p#副标题#e#
中国能源报:您参观过中国的很多污水处理厂,多次参加中国在水处理方面会议,那么中国的水处理行业给您留下什么印象呢?
古斯塔夫:首先,中国对能源多元化的迫切需求给我留下很深印象。我看到了中国政府、产业界和研究者正在寻找一个系统的解决方案。其次,让我感到激励的是,中国在水处理和污泥产沼气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大进步,并认识到了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还感受到了中国要做好污水和沼气产业的决心。地方政府还有大的产气公司联手去做,而不是相互推诿,污水处理和沼气行业发展就理顺了。在污水处理方面,中国缺的不是技术,比如清华就有这方面很强的技术,但是现在问题是如何让技术得到应有的推广。我在中国还见到一些例子,污水处理厂的设备是从欧洲或者美国购买的,但是工人操作不当,没有让设备的效率得到良好地发挥。所以,对工人的教育也是很必要的。
中国能源报:污水处理过程中产沼气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很多利益相关方都介入其中,那瑞典政府是怎样处理利益相关方的关系并引导消费者的消费倾向的呢?
古斯塔夫:总体上,瑞典政府是用价格信号来引导消费者燃料选择的。瑞典政府鼓励车用提纯沼气来代替汽油,就会给购买燃气车的用户一定补贴。政府不鼓励用沼气发电,当你用沼气发电时,就要同传统燃料发电商一样要交税。也有些地方政府在公共交通方面推出些强制性规定,比如,城市的公交系统都用提纯沼气做为驱动力。当然,各地的沼气产能不同,推行的力度也有很大区别。瑞典政府很善于用价格来引导消费者,为了让消费者少用瓶装水,因为制造水瓶的塑料都是从原油中提取出来的。在瑞典一瓶水的价格大约为同体积汽油价格的4倍。相信价格信号也可以引导中国消费者的选择倾向。瑞典的经验在中国很多地方都可以适用,因为两国的生活方式越来越相似,生活废物的组成结构就越相似。两国之间在水处理和沼气技术方面的交流也越来越多,由于室外温度的相似性,瑞典的经验在中国北方应该可以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