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种水源配置保证水量供应
7月3日,省会滹沱河市区段全线通水后的首个周末,石家庄市民也迎来了首个亲水“狂欢日”。
当天,石家庄市最高气温达到38℃,市气象台连续发布高温橙色预警信号,但并没有影响省会市民前往滹沱河畔,亲水戏水,尽情享受这条母亲河带来的清爽。
记者在“冀之光”塔附近的浅水区看到,人潮如涌,仿佛旅游旺季的北戴河海滨;子龙大桥桥上桥下停放的车辆绵延数百米,通往河畔的路段车流拥挤,警方不得不增派警力维持秩序……
站在子龙大桥上眺望宽阔的水面,67岁的市民林成果感慨:“这条河又活啦!”
在石家庄长大的林成果清楚记得,小时候曾在这条河中抓鱼戏水。“如今的河水从哪儿来?不会过两年又干了吧?”林成果有些担心。“目前市区段蓄起的700多万立方米水体,主要来自上游的黄壁庄水库。”兼任滹沱河综合整治工程指挥部办公室主任的石家庄市水务局局长张维德告诉记者,作为一项计划总投资62.34亿元的浩大工程,从谋划开始,水资源的配置就成为决策者们最为关注的议题。
于2007年启动的石家庄市滹沱河综合整治工程,西起黄壁庄水库,东至藁城晋州交界,线路全长70公里,分三期建设,其中一期工程长16公里。综合整治工程年需水量约9000万立方米。“除了黄壁庄水库以及岗南水库供水外,将来还有南水北调工程的弃水、冶河水和城市污水处理厂的中水。”张维德说,之所以确定4种水源供应滹沱河,正是谋划长远之举。“因为国家规定,在用水上要按照先生活、再生产、后生态的严格次序,因此,这项工程需要统筹考虑,合理安排。”
据了解,黄壁庄、岗南两座水库是省会重要水源地,近年起又开始供应首都北京,因此在调配上游来水时,会把滹沱河上游水,岗、黄水库水,岗黄两座水库区间水、冶河水和横山岭水库水统一调配。“南水北调之水尚需等到数年之后,为解近期水源困扰,有关方面已初步决定,将大量使用中水。”石家庄水务局有关人员充满信心地回答。
省会人均增水面3.6平方米
站在位于子龙大桥东、南北纵贯水面的生产路上,仿佛置身于水乡江南。水面、堤岸、绿树浑然一体,一片片荷花、芦苇已经初绽芳姿……
张维德介绍,已经通水的滹沱河分为4个水面,每个水面都有不同的风景。
1号水面围绕一座生态岛形成景观,1平方公里的小岛上将建设观鸟台、拓展生态体验区、野营基地等;2号水面位于2座橡胶坝之间,将建设部分沙滩;3号水面即早已建成的太平河人工湿地景观;4号水面则侧重浅水区,建有荷香岛、鸟鸣岛、芦风岛三座沙洲。
石家庄市水务局的资料显示,各项配套工程全部完工后,将会进一步改善省会的生态环境,使省会人均增加水面3.6平方米、湿地6.8平方米、绿地2.7平方米。
10公里长的河道伴着10公里长的滨水景观长廊,张维德说,综合整治工程的重要职能之一就是生态修复,通过水面蒸发和植物蒸腾,可增加区域湿度,调节气温,净化空气。预计该区域夏季最高气温可比其它区域低4℃左右,相对湿度增加10%以上。
这项工程真的能担负起生态修复的重任吗?毕竟河道曾为垃圾场,也曾是市区的主要沙尘污染源。因此,生态修复的第一步,从治理垃圾乱倒做起。工程指挥部的一份简报记录着,2009年4月石家庄市治理滹沱河乱倒、乱采专项联合执法行动启动的当天晚上,现场查扣、制止非法倾倒垃圾的自卸车辆近百辆。
滹沱河沿岸还分布着药厂、化肥厂等多个污染源。有关部门限期封堵了这些企业的排污口,制定了企业搬迁计划。最近,滹沱河岸,一座污水处理厂已经开始试运行。
“目前河水为二类水质。”石家庄市水务局总工程师薛运田介绍,为保障蓄起来的水不变质,工程还采取了多项措施,包括种植大量可净化水质的水生植物,设有喷泉和其它水景使水流动,定期监测水质,每年定期补充、更新水体等。
防洪标准提至百年一遇
“许多市民都把这项工程单纯当作了一项景观工程,实际上,滹沱河综合整治工程首先是一项防洪工程。”接受采访时,张维德强调。
他所展示的省发改委的批复显示,这项综合整治工程主要建设内容涉及70公里的堤防修建,其中包括新改建堤防28公里,堤防加固近25公里,加固16条丁字坝,河岸防护总长17公里,新建水闸1座。
#p#副标题#e#张维德解释,这些数字背后,意味着综合整治
工程全部完工后,市区北
部和正定古城的防洪标准将由现状不足五十年一遇提高到百年一遇,城市防洪近期可达到国家规范要求。
历史上,滹沱河常常洪水肆虐,给沿岸人民带来深重灾难。史料记载,自公元10年至1996年,滹沱河共发生大小水灾155次。虽经多次整治,但市区段尚未形成完整的防洪工程体系。实施滹沱河综合整治工程可以提高省会防洪保安能力。
滹沱河综合整治工程给石家庄带来的绝不仅仅是防洪功能的增强。
省科学院地理所教授邸明慧表示,滹沱河的旅游价值很大,将来会成为吸引本地、外地游客的休闲度假中心,其周边将会兴起以旅游休闲度假为主的相关产业链。
在邸明慧眼中,作为一条景观轴,正定古城与滹沱河将融为一体,生态、文化、民俗、时尚的元素都将得到体现,并将带动整个大区域的发展。
事实上,石家庄市对此早有谋划。
以滹沱河综合整治工程为龙头,一个滹沱新区正逐渐从图纸上向我们走来。这个旨在承担实施城市北跨而建设的省会新区,对于优化省会城市空间发展布局、拉开城市发展框架、完善城市整体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记者采访中,一位正带着工作人员沿河考察的房地产商说:“滹沱河综合整治改变了过去防洪护险不筑堤的状况,解放出了过去作为淹没区的231平方公里土地,为这些区域的有效开发利用提供了新机遇。”
张维德则认为,通水后,既有滹沱河的滋润,石家庄的沿河防洪标准又得到了提高,将为城市发展腾出大片的河道滩地进行开发利 用,从此滹沱新区建设将加快步伐,一个宜居宜憩的现代化新区将把省会与历史文化古城正定联结为一体。
快评
缺水城市更要做“活”水文章
缺水城市更要做“活”水文章在石家庄,凡是涉及“水”的新闻,都会引发关注。
因为这里缺水,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这里是缺水区域的代表——— 河北平原浅层地下水两个最大的降落漏斗,一个正好处在石家庄市区中心,另一个处在石家庄与邢台交界处。
数据表明,石家庄地下水降落漏斗面积达到450多平方公里,漏斗中心水位埋深达52.28米,并且仍以每年1.2米至1.5米的速度下降。
#p#副标题#e#就在这样一个城市,人们更迫切地希望能有一片水域调节气候,给城市增加灵气。滹沱河通水后,岸边那密密麻麻、扶老携幼赶来亲水的人流就是证明,甚至在省会的房产开发中,哪怕小区旁只有一条窄窄的水沟,也会被冠以亲水豪宅、近水社区来提升房产的品位。
一边是触目惊心的缺水,一边是人们对于水景、水域的急盼,这样的矛盾之下,如何用好现有水资源,需要城市的管理者拿出智慧,做“活”水文章。
断流的滹沱河通水了,准确地说,是滹沱河石家庄市区段蓄起了上万亩的水面。把蓄积在上游水库中的水,拿来为城市营造一方景观,这种做法,无疑是大胆的探索与尝试。
但需要引发注意的是,水蓄起来了,后续的水源保障、水质保护等问题也随之而来。根据国家规定,上游水库中的水,需要按照“先生活、再生产、后生态”的次序进行分配使用,因此需要做好一旦上游水库蓄水不足,不能供应滹沱河时的应急方案。虽然目前石家庄市水利部门努力探索以加大中水利用来弥补生态用水的缺口,但就目前来看,实现这一步还有些困难。更深层次,有媒体披露,目前,石家庄市内五区没有专设的水行政管理机构,管理制度不完善,特别是节约用水、计划用水和水资源保护方面缺乏相应制度,致使水资源污染现象时有发生,违法凿井屡禁不止。
不过,最近的一个好消息是,6月24日上午,石家庄市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开始对《石家庄市水资源管理条例(草案)》进行了一审。
这是一部被寄予厚望的地方条例。《条例》规定开发利用水资源应当制定规划,明确了开发利用水资源的原则和范围,对开采地下水做了严格规定;鼓励单位和个人建设集雨工程,明确了河道、景观补充用水应当优先使用再生水,再生水供水区域内的施工、洗车、降尘、园林绿化等市政杂用用水必须使用再生水;还明确规定水功能区划制度、水质监测和报告制度,建立了水污染应急预警机制。
水,人类赖以生存的最基本资源。
缺水城市,更要学会做好一篇把有限的水用“活”的文章。
链接
滹沱河
滹沱河发源于山西省繁峙县,流经代县、原平和忻定盆地之后穿太行峡谷,在盂县活川口下游进入我省平山县,经岗南、黄壁庄水库,在石家庄市区北穿京广铁路,向东经正定、藁城、无极、晋州、深泽入衡水市,流域总面积24960平方公里,其中石家庄市境内长190公里。
1974年以来,石市在黄壁庄水库以下河段修建多处河道治导工程,加之京珠、石黄、张石高速和南水北调等跨河、顺河建筑物的兴建,河势已得到控制,1996年的洪水对河道走势未产生大的影响,滹沱河滩地逐渐被开发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