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榆河是江苏省南水北调的骨干河道,是沿线地区城乡居民的主要饮用水源,也是江苏省沿海开发的重要战略性资源。
苏北沿海地区历来受饮用水水质差和水量不足困扰。随着国家对百姓安全饮用水的越来越重视,将这条民生之河、经济社会生命线建成“清水走廊”,重要性愈加凸显。江苏省人大常委会2002年专门颁布了《关于加强通榆河水污染防治的决定》,省政府也明确提出要打造通榆河“清水走廊”。
今年,在江苏省十一届人大三次会议上,部分代表提出了“关于加强通榆河水源保护工作的建议”,江苏省人大将这项建议列为今年10件重点督办建议。近日,由江苏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李全林率由部分省人大常委会委员和省人大代表组成的督办组在泰州市、盐城市调研了通榆河水污染防治工作。
科学谋划通榆河发展“出路”
为加强通榆河水污染防治,建设通榆河“清水走廊”,江苏省把通榆河列为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的重点,出台了《关于加强通榆河水环境综合整治的意见》,提出通榆河水污染防治应以“优先保证饮用水安全、保障沿海开发”为指导思想,“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统筹推进、改善水质”为基本思路,计划到2015年通榆河及其主要供水河道水质稳定达到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Ⅲ类标准。
江苏省环保厅还编制了《通榆河水污染防治规划》,计划投资48.4亿元,实施饮用水源保护、点源污染治理、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面源污染防治、河道综合整治等7大类205项工程,力求从根本上解决通榆河地区水污染问题。
同时,江苏省环保厅会同省发改委、财政厅等部门研究制定了《通榆河水环境质量区域补偿试点方案》,以“污染者付费、破坏者补偿”为原则,分清了上下游治污责任,探索建立通榆河及其主要供水河流行政交界污染赔付机制。
#p#副标题#e#
针对盐城市、连云港市等化工园区多、污染突出的问题,江苏省建成了升级环境应急指挥平台,完善了通榆河沿线地区环境应急值守制度。组织开展了环境安全大检查,并多次开展化工专项执法检查和飞行检查,对兴化等地区不锈钢加工、酸洗行业组织开展集中整治,切实防止重金属污染。目前,盐城市新洋港等5个水质自动监测站,盐城、建湖、滨海3个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自动监测站也正在建设中。
“攻守结合”还水环境“清白”
在此次督办会上了解到,为加快推进通榆河水污染防治和“清水走廊”建设,下一步,江苏省将“攻守结合”,多部门“强强联合”,确保通榆河饮用水源地水质安全。
江苏省将重点抓好饮用水源地环境整治,督促各地进一步排查集中式饮用水源地环境风险,坚决取缔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内的排污口,做好保护区的确界、立标等各项基础工作,完成通榆河沿线地区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专项整治。组织开展农村饮用水源地调查评估试点工作,为科学保护农村饮用水源地奠定基础。
同时,江苏省严禁在通榆河一、二级保护区内新建、改建、扩建化学制浆等10类污染水环境的项目,严禁在饮用水源地一、二级保护区和准保护区内新建、改建、扩建有环境风险的项目。对重点污染企业定期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年内完成不锈钢加工、酸洗行业的集中整治。继续开展化工生产企业专项整治,突出抓好小型化工生产企业和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的污染防治,加快推进企业入园进区,提高废水的集中处理率。
为进一步完善通榆河地区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自动监测、例行监测和巡查监测制度,江苏省将在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全部建成水质自动监测站,在水环境质量区域补偿考核断面全部建设水质自动监测站,实现与省环境监测中心联网。省环保厅还将会同有关部门建设饮用水水质监控信息共享平台,密切监控水质变化情况,力争到2012年前实现通榆河干流和重要支流水质自动监测的全覆盖。
通榆河及其沿线地区将继续作为江苏省环境执法的重点,对各种环境违法行为进行严厉打击。据了解,江苏省环保厅将对重大环境问题进行挂牌督办,严肃追究责任,对涉嫌环境犯罪的,及时移送司法机关。加大层级督查和监督性监测力度,使随机抽查、突击检查、暗访暗查成为常态,对环境违法行为保持“高压”态势。建立饮用水源风险评估和隐患排查体系,加强市县应急机构建设,提高环境突发事件处置能力,为应对饮用水源突发环境事件打好基础。
此外,江苏省将借鉴太湖流域的经验,在通榆河全线推行“河长制”,探索建立通榆河及其主要供水河流行政交界污染赔付机制,尽快组织开展通榆河水环境质量区域补偿试点工作,加快研究制定通榆河流域水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从源头上减轻通榆河地区的污染负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