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刘锁安 通讯员 马 健)污水治理是制革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生命线。作为全国最大制革基地的辛集市,制革污水达到了100%收纳、100%处理、100%达标,出境断面水质长期稳定达到国家排放标准,受到国家环保部的肯定。
走进该市制革工业园区看到。76家制革企业一家连着一家。以前800多家制革企业主要分布在乡村。这些企业多为作坊式庭院生产,设备简陋,工艺落后,没有治污设施。在制革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废渣、废气,对周围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极大地影响了居民的正常生产和生活。
1997年为彻底解决制革业的污染问题,该市动工兴建了制革工业区。工业区实施了“统一规划、统一治污、统一供水、统一电热、统一管理”的“五统”运行模式,为制革企业集中生产、集中综合治污、规模经营搭建了发展平台。到1997年底,大部分小规模皮革企业停产,较大规模的制革企业全部进区发展。
如今,企业排出的废水先在企业进行沉淀等物理法初步治理,然后,经专用管道排到园区污水处理厂进行专业治理,最后进入城市污水处理厂综合治理。在城市污水处理厂总排污口可以看到,经过多道处理关的水清澈透明略呈微黄,闻起来没什么异味。这样,三级污水治理模式,有效地解决了单个企业治污成本高、效果难以控制的难题。目前,该市制革工业区拥有一座10万吨城市污水处理厂,5座制革污水处理厂,总投资达2亿元。
确保治污设施正常运转,离不开科学管理。前几年,园区污水处理厂治污经费是定额拨付,处理厂为减少经费支出,有时白天开工,晚上不开工。这样,造成设计能力为进水COD浓度不得高于500 毫克/升的城市污水处理厂,不能正常运转。
为改变这一现象,该市成立了污水处理公司。公司以企业化运营的,独立核算、自负盈亏,人员工资与处理政绩挂钩。明确规定,制革区污水处理厂出水COD浓度必须严格控制在500毫克/升以内,制革区管委会按协议拨付费用;出水超过标准,相应扣减经费,并启动应急预案,追究污水处理厂厂长及有关人员责任。同样,规定城市污水处理厂出水COD浓度不超过100毫克/升时,市财政按时拨付城市污水处理厂经费;出水COD超过100毫克/升时,在市财政拨付经费中扣减部分职工工资,并启动应急预案。进、出水COD按日均值测算,每月底进行核算。与此同时,对制革区、城市污水处理厂出水断面,实行24小时监测,每两小时采样一次,随时掌握水质状况。
在该市环保局5楼的在线监测室,可以看到3平方的屏幕上一组组数据不断变换。对市区1269个排污口都进行了排号编队,对每个排污口的设置、所有权、污水来源等情况,建立了管理档案,并建设了有12台COD在线自动监测装置等监控设施的在线监控平台。只要哪里的水质超标,平台就会自动发送短信。
环境不仅需要保护更需要创建。污水治理成本高、难度大,超标污水排放控制得再严,也是被动保护,实施从源头控制污染排放量,才是环保的最佳途径。
目前,该市在加大污水治理的同时,在制革源头控制污染物排放和循环利用研究方面不断有新成就。无铬鞣制革生产工艺、铬液碱液循环利用、无灰膨胀及节水转鼓等新技术、新设备,使制革耗水比过去节约三分之一以上,制革污泥减少80%,铬液、碱液排放量减少70%。当前,有10家制革企业已使用节水转鼓新技术,节水率达到60%,无铬鞣制革皮占到全市皮革生产总量的85%以上。辛集皮革已成为名符其实的“绿色皮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