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进海绵城市建设,使城市既有“面子”、更有“里子”。海绵城市建设应该如何进一步推进?在3月25日至26日举行的2017海绵城市规划建设论坛上,来自政府主管部门的负责人和专家展开了热议。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建司副司长章林伟认为,海绵城市建设的实质是通过雨水的管控,让它恢复原来的本土,而不是打造一个“海绵”。以后城市的建设当中,新建的城市不能欠帐,老的城市通过完善和改造,逐步实现修复水生态,改善水环境,提高水安全,复兴水文化的作用。
他认为,应该加快构建海绵城市建设的体系。海绵城市建设首先是一种技术路线的转变,过去强调末端治理,强调工程化,不管源头。实际上,应该实现技术路线的前移——源头减排、过程控制、系统治理。海绵城市建设还应该强调方法的转变,过去针对雨水的理念是快排,每一栋楼下都有雨水篦子,每一个硬化的地面也都有雨水篦子。应该把快排的理念转化为“六字箴言”:渗滞蓄净用排”。“渗、滞、蓄”发挥自然的力量,“净、用、排”是自然和人工结合。
加快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应该注意哪些问题?章林伟认为,应该格外重视规划的重要性,避免摸不清现状就蛮干,避免把海绵城市的理念简单化。章林伟认为,新区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相对容易,因为新区是“一张白纸”,从规划开始,就按照海绵城市的理念去做。更大的挑战在于建成区,也就是老城区,建成区最关键的是要以问题为导向确定边界。按照海绵城市的要求,径流控制率应达到70%,应该首先评估是否具备达到这一径流控制率的条件,再确定方法和方案。规划只有有这样的针对性,才能够把应解决的问题暴露出来,才能够确定设计方案和组织实施。
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浩认为,海绵城市的三大科学内涵是:水量上要削峰,水质上要减污,雨水资源要利用。海绵城市的三大系统诊断是:内涝积水诊断,产污积污诊断,雨水控用诊断。对于海绵城市存在的问题,其根本解决出路是在片区尺度和城市尺度实现海绵城市的三大耦合平衡,即:水量下泄与分散滞流平衡,污染产生于削减平衡,雨水控制与利用平衡。实现三大耦合平衡的基本内涵是:当地降雨,就地消纳;分片平衡,系统耦合。海绵城市的三大基本途径是防涝体系、控污体系和雨水利用体系建设,构建点线面状海绵体相互配合嵌套的立体海绵体系。
北京大学教授、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俞孔坚认为,海绵城市建设要破除三大迷信,即造价迷信,技术迷信,材料迷信。海绵城市是一个哲学思想。海绵城市是一个形态,是绿色生态基础之上的形态,有别于灰色的基础设施。海绵城市还是一套技术,以气候、地理为基础的技术,是来源于中国的,以中国的气候条件和实际情况为基础。要建设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在俞孔坚看来,建设海绵城市既要有高层的重视,也要有历史上像农民耕作一样的精神,遵从自然之道,从最传统的填方和挖方,灌溉与施肥,播种与收获中找到灵感与智慧,推进海绵城市建设。
中国科学院院士、武汉大学水安全研究院院长夏军认为,海绵城市建设的水文学基础亟待加强,需要强化城市暴雨洪水、径流形成转化的机理和模型和应用的研究。同时,径流控制是目前考核指标,需要重视河湖水系的调蓄量和绿地整体散发量。此外,海绵城市建设是典型的水系统,既有水量又水质,应该更加重视水生态和城市发展建设的规划管理。夏军呼吁,住建、水务、水利和环保等部门应加强合作,以利于从基础上消除建设海绵城市存在的一些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