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暴雨过后,南湖涵洞一侧十余米通道积水,几位骑三轮的男子做起了“摆渡”的生意,摆渡费每人每次2元,“中途”上车1元。记者 原丽阳 实习生 陈也平 摄
现在网消息 受访人:陈雄志(武汉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市政规划所 副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
长江地理:在武汉市规划的排水系统当中,请您列举一个比较成功的例子。
陈雄志:沌口经济技术开发区。因为是新区,在建设初期就更多地考虑了排水管网建设问题,包括如今争论比较激烈的“雨污分流”。
长江地理:那是不是可以说明,武汉其他城区的渍涝问题,是因为以前的城市建设过分追求速度,应该配套的排水设施没有跟上?
陈雄志:其实每个城市都有这样的问题,在需要日新月异的年代,许多问题往往被忽视。现在我们要做的是查缺补漏,事后推进,但城市建设已经形成了规模,改造过程会涉及更多的家庭和单位,甚至可能涉及拆迁,因此推进起来也十分困难。就好比一间房子,人都住进去了,家具都摆设好了,再装修就麻烦了,最好的方法肯定是先把该埋的线都埋了,家具、物品可以缓缓再放进去。
长江地理:主要存在哪些方面的漏洞?
陈雄志:现在很重要的一点是,雨污分流做得很不到位。雨污究竟是否应该分流,虽然存在很大的争议,但人们还是普遍认为这是解决根本问题的手段之一。理想状态下应该是,雨水入湖,污水入处理厂,没有分流就导致雨水和污水混在一起,污水处理厂规模有限,那么混流的水是否排进湖泊,就成了一个两难的问题。因为现在倡导环境保护,湖泊的污染是被制止的。
长江地理:如果不排入湖泊,武汉作为“百湖之市”,湖泊最基本的调蓄功能都丧失了。
陈雄志:理论上讲所有的湖泊都应该起到调蓄作用,但目前,武汉的湖泊基本上都没有调蓄作用了。比如西北湖、后襄湖,都建有闸,外来的污水和雨水都不能入湖,不到万不得已的时候闸是不会打开的。
#p#副标题#e# 长江地理:这样一来,湖泊的调蓄功能用什么来替代?
陈雄志:建设箱涵。也就是在地面以下铺设另外的管道,比如原本用来调蓄万松园、武广一带的西北湖,一旦设了闸过后,就必须有替代措施,就是在进流口做了箱涵,从建设大道一直延伸进入黄孝河,否则下大雨的时候,水出不去,渍涝就不可避免。对于小湖而言,替代工程相对容易,大湖的工程就十分庞杂。
长江地理:在武汉早期的城市建设中,填了很多湖泊,如今的渍涝,是不是也与此相关?
陈雄志:确实相关。湖泊原本都是水流汇集的地方,填了这么大的湖面,原本可以进行调蓄的雨水,就无处可去。但是如果完全不填湖,就没有近代武汉的城市建设,上世纪90年代以前的填湖应该是可以理解的。事实上,法律所允许的填湖工程,必须有可供替代的排水措施来处置等量的雨水。近几年来,填湖已经不是主要原因。因为过去不注重湖泊的保护,如今不能填湖的同时,湖泊的调蓄功能也快要丧失殆尽了,一方面要恢复湖泊的调蓄功能,一方面要制止污染,解决问题的途径只能是雨污分流。
长江地理:我想知道的是,过去没有那么多的排水系统,比如不可能有泵站,排水问题是怎样解决的?
陈雄志:以前建设用地少,湖泊多,城市外围都是农田,好比下一个立方的雨,如果都是农田、绿地,只需要排出去0.15方的水,如果是房屋、道路,就需要排出去0.8到0.9方的水,排水需求上的差别是很大的。
长江地理:以前也有渍涝,而现在的渍涝跟以前的渍涝,原因是不一样的。
陈雄志:对,表象都是淹水,但淹水的原因跟以前完全不一样。以前是根本没有排水设施,只能依靠地势。是一个地区开发初级阶段的问题,过几年把下水道建好了,又在完善过程中涉及湖泊调蓄和湖泊保护之间的两难问题,就出现了新的排水不利因素,现在淹水的原因于是就变复杂了,但归根结底还是排水设施如何完善的问题。
但即便是雨污分流了,也还有问题,比如很多街边店,一个店就是一家人,吃喝拉撒都在这个店里,拎个炉子在外面做饭,做完饭就到处乱扔,还有随处可见的大排档。这些都导致了初期雨水是非常脏的,即使分流了,落入雨水管道的初期雨水也脏得不得了,也要处理。曾经有过检测,沌口一带的初期雨水很干净,但十里铺、钟家村一带的初期雨水,竟然比污水还脏。还有建筑垃圾随意倾倒,阻塞了下水管道系统,等等。所以解决城市渍涝,其实是一个综合问题,涉及很多方面。
长江地理:上个月武汉渍涝中,出现了很多盲区,其中涵洞的渍涝非常典型,比如南湖。
陈雄志:这就很好解释了,因为涵洞地势低,当然是渍水的危险区,只要有一个要素出现偏差就会导致淹水。问题是涵洞在建设的时候,排水措施有没有跟上?排水设施能不能按设计条件运行?周边不应该汇入的雨水是不是也被接了进来?这都是我们应该重点关注的内容。(易清 章凌 实习生 张丽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