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网消息 武汉大学茶港小区,曾经因为一条“茶叶港”而名副其实,“茶叶港”连通东湖,地势低洼。多山的武昌,自然宣泄的雨污水,顺着珞珈山、马房山、洪山、桂子山的地势,注入茶叶港,汇流东湖。
不到十年前,茶港小区因为一条小港而背负“臭”名,这条臭水沟,便是茶叶港,它汇集了从街道口到卓刀泉的雨污,长此以往,缺乏治理,因此积重难返。但因臭闻名的茶叶港很快就被地下的箱涵所取代,种了树,盖了房,不再臭气熏天了,小区面貌从此改观。
但在地下箱涵和东湖连通的地方,一道闸门切断了去路。
雨水不盛的时候,闸门关闭,污水通过地下管道通往沙湖处理厂,而在大雨时节,混合的雨污远远超越了污水厂的处理规模,只能通过别的途径释放,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茶港闸不开闸放水,附近一带势必造成渍涝。
而湖泊治理工程已经是如临大敌,闸门开还是不开,成了一个两难问题。
茶港渍涝,因此并非地方顽疾,在历史上,普遍排涝顺畅。茶港闸的修建,阻滞了污水,也造成了动辄渍水的现状。上个月武汉普降大雨,茶港地区严重渍涝,这是主要原因。
其实,早在1984年,茶港附近小区就率先实施了雨污分流,茶叶港专门用于雨水排放,污水则流入固定的管道进行处理。这是武汉市自主进行的最早的雨污分流系统。但结果证明这套系统虽然已经成型,却仍然是一次美好的想象。因为附近的排水带已经建立了成熟的小区、楼房,污水系统没有来得及连通各家各户,因此并没有派上用场。茶叶港依旧是一条连通东湖的排污通道,直到人们不堪其臭,明沟最终为箱涵所取代。
如今,东湖隧道工程正在双湖桥一带火热进行,同时开工的还有连通茶港、水果湖与长江的箱涵工程。因为东沙连通工程的开挖,为埋箱涵创造了条件,箱涵修好以后,水不进湖,从箱涵出去,到沙湖,在罗家港汇流入江。而沙湖边上有将近三万方的地下储水池,如果雨不是很大,就储存下来,脏的进污水处理厂,不是很脏的直接出江。
既要排涝顺畅,又要避免污染湖泊,只能取“远水”救“近火”,问题可以从根本上解决,但这又将是一项挖地三尺的巨大工程。(易清 章凌 实习生 张丽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