肆意使用农药、无度施撒化肥、秸秆的腐烂……伤害城市河道的,除了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还有农业面源污染。
而最让市民关注的,是其中的畜牧养殖场治理。因为它们绝大部分傍依河道,产生的污染看得见、闻得到。
近5年来,我市投入3000多万元,先后治理、关停、搬迁260多家规模养殖场,按照规划,还有200多家急需“搬家”,但由于涉及产业布局、利益驱使及解决低收入农户出路因素,接下来的治理将更加困难。
剩下的17年承包期,谁来补偿?
有群众举报,在椒江下陈,有一家存栏上百头的养猪场紧挨河道边有十多年,附近50米处就是居民区。
6月6日,记者悄然来到这家养殖场进行暗访。
还没靠近养殖区,一阵阵刺鼻的臭气就扑鼻而来,令人窒息——原来,养殖场的工人在路边装运猪粪。虽然蓄粪池用水泥浇灌起来,但污水还是源源不断流向下边20米处的河中。
记者佯称买猪,进入了围墙内的养殖区。在养殖大棚和工人宿舍区间,有两个用来处理污水的净化池闲置在那里,已经好长时间没使用了。
“这环保设施为何不用呢?”
“弄起来麻烦,也要运行成本的。”
“那平时都不使用吗?”
“上面检查时才用。”
给记者引路的一位工人师傅介绍说,猪圈里的污水本来是要净化处理后再排放的,现在是经过排污道直接排出去了,最后也流进了旁边的河道,还有极少一部分流到附近的田沟。
“现在养猪也赚不了钱,我也不想养了,但一时搬不了啊。”养猪场业主老陈说。说到搬迁或关停,他显得非常委屈。他说,养殖场的土地承包期30年,现在已经养了13年。“如果要搬走,承包费、搬运费等起码要50万元以上,谁来补偿我呢?”
附近居民介绍说,因为散发的臭味实在难闻,靠近养殖场的居民房屋基本空置起来了,有少量租给外地打工者。
排污管隐藏在河边草丛中
按照市区水环境整治规划,台州主城区核心区域,东至机场路,南及椒江堤塘,西到永宁河,北止东海大道,被划定为“禁养区”,也就是说在这范围内,是禁止畜牧养殖的。
昨天下午,记者在黄岩江口街道上湗村暗访发现,在这禁养区内,还存在几家小规模的养殖场。
狭窄的永宁河就穿过村东的桃园,浑浊、泛黄的河水与岸上郁郁葱葱的桃林,形成了鲜明的反差(如图)。离河岸40米处,就是一家小规模的养猪场,养猪场唯一的排污管直接通到河边,排污口隐藏在桥下的草丛里,不仔细看,很难发现。
“养殖场里有化粪池处理的,有环保设施的。”因为养殖场门关着,记者只好向周边村民打听,村民似乎对养殖场情况也非常熟悉。
但是,记者从环保部门了解到,纳入治理的畜禽养殖场,即使其污水经过处理,也应该接入城市排污管网,不能直接排入河中,因为其很难做到达标排放,对河道或多或少也有污染。
“这是政府划定的‘禁养区’,为何不关停或搬走呢?”
“想让它搬走啊,难哪,政府给出路啊,他们几辈子都养猪的。”
采访中,村民对河道两岸养殖场的治理表示质疑,认为现阶段想彻底关停,还存在许多客观困难。
接着,我们逆水往上游走,发现河道两边还有些零星的养殖户。
“经过上阶段淤泥清理,现在的水好多了。以前‘抹黑抹黑’的。”
“没办法,河水清到这样子已经不错了。”
“过去臭得难受,现在能洗脚了。”一路走来,让记者疑惑的是,沿岸村民对河道的水质似乎很“满足”。
旧的没治好,新的冒出来
近年来,我市在畜牧业养殖治理上下了不少工夫,也取得一定的成效。5年前,从治理存栏3000头以上规模企业开始,到今年开始把目光关注到100头以上的小企业了;从过去只属于农业、环保等职能部门的事,如今河道沿岸的乡镇(街道),以及新成立不久的行政执法局也参与治理。
但是,为何禁养区内却面临这么一种尴尬局面:一边有那么多养殖场急需搬迁,而建成的椒江生态养殖小区却有许多位置空闲着。
对此,市环境整治办主任赵晓夫分析说,现在相关部门关注的都是计划内的上规模的养殖企业,而一些新的较小规模的养殖场又不断冒出来。过去重点治理的养猪、养牛等行业,而新近出现多样化发展,除了养猪、牛外,鸡、鸭等没有得到重视。
“现在花费我们精力的,主要是城区,特别是城中村的一些小规模养殖场,或叫养殖点。”市农业局畜牧养殖管理科的郑科长也说。
同时,据环保部门介绍,我市农业部门对畜牧养殖的治理标准与水功能要求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许多被认定治理“过关”企业,也无法达标排放。最理想的,还是应该将其纳入城市污水处理系统。
放眼市区养殖行业,由于产业的布局、耕作的习惯(包括饲料、销售方式)、投资的成本,以及从事养殖行业的群体等因素制约,业内人士认为,要想短时间内完成治理目标,还需要花大力气,得找个“两全之策”——既能顺利治理以养殖业为主的农业面源污染,又不影响我市的农业经济发展。(许灵敏 陶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