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基尧委员:节水先行,三措并举
●梁季阳委员:控制蒸发,集雨蓄水
●蓝闽波委员:借力发展,利用中水
●骆沙鸣委员:加强流域统筹管理
水,乃生命之源。然而,中国的水资源环境却不容乐观。数据显示,中国人均水资源量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28%,全国2/3的城市缺水。2012年2月,国务院公布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首次明确“三条红线”:严格控制用水总量过快增长、着力提高用水效率、严格控制入河湖排污总量。两会上,如何利用与保护水资源也成为委员们关注的热点。
全国政协委员张基尧:目前我国的单位产值用水量很高,比西方发达国家高一倍以上。生活用水由于受水价的约束相对节约,但公共机关、学校浪费严重。有数据表明,北京地下管网渗漏高达15%。这样浪费,单纯依靠调水无法解决根本问题。目前,我国节水有三种手段:首先就是行政手段,提出了三条红线;其次是技术手段,包括研究节水水龙头、节水马桶;第三就是经济手段,通过提高水价控制用水。三种手段需要结合进行,才能促进节约用水。
全国政协委员梁季阳:除了南水北调等远距离调水工程,解决我国广大地区缺水的根本途径是控制蒸发,集雨蓄水。数据显示,以华北地区为例,地表水资源和地下水资源仅占降水总量的16%,还有84%的水资源中的大部分通过陆面蒸发和植物的散发消失在空气之中。建议开展雨水集流通畅工程,使更多的雨水回灌补充地下水。如大力修建地下水库、集渗沟渠和回灌井,并采用沟垄地膜覆盖等物理隔断的方式减少蒸发。在城市与乡镇修建大面积不透水地面,并大力建设城市雨污分流的管道建设。
全国政协委员蓝闽波:水资源短缺问题主要可通过节水、蓄水和调水三种方法解决。其中最可行、最经济的方法是节水。其中再生利用是节水的主要方式。目前受污水处理技术、居民意识以及经济成本等因素的限制,我国中水回用的应用范围还比较小。建议未来一方面,在城市改造自来水网或污水网的时候,适时建造城市的中水网络系统;另一方面,充分利用现有的城市水处理装置,为城市提供中水;同时扩大宣传力度,在政府部门、医院、剧院等地方进行示范推广;此外,中水进户应该有明确的收费标准,不仅可以增加资金用于市政改造工程,也可以激励相关企业对城市中水回用和经营的积极性。
全国政协委员骆沙鸣:各省市应按照流域分布情况,建立水资源保护的生态补偿制度,加强对上下游水资源分配管理,共同应对水危机。在建立同城化都市圈时,要按流域经济规划同城化,实现流域上下游县市区的优势互补,互利共赢。通过流域管理,最终实现对流域内水资源、森林资源、矿产资源和土地资源在管理上的共享、制衡与互补。应加快流域管理立法工作,建立流域管理机构,构建合理的权力结构。(王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