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太湖蓝藻爆发给太湖流域的生态环境敲响了警钟。五年来,江苏全面落实国家部署,“铁腕治污、科学治太”,沿岸城市因地制宜创新机制,太湖水质稳中趋好,治太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
“无锡把太湖治理作为创新发展模式、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倒逼发展转型。”无锡市环保局局长刘亚民说。据了解,无锡市周铁镇曾经是有名的“化工之乡”,化工产业比重曾经超过三分之二。太湖水危机事件爆发后,上百家化工企业或关闭或迁移,取而代之的是技术含量高的机械装备产业和环保型企业。“在转移化工产能100多亿的情况下,2011年全镇预计应税销售150亿。绿色发展的理念让周铁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周铁镇党委书记裴焕良说。
这只是沿太湖产业升级的一个缩影。2007年以来,无锡投资330亿元构建产业调整、控源截污、生态修复等十大体系,将全部市域面积划为一、二、三级太湖保护区,关停“五小”和“三高两低”企业1996家,否决和劝退拟建项目1100多个,培育、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2011年无锡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超过40%。
根据太湖污染普查,入太污染物中城市生活污水和农业面源污染占到相当比重。无锡全力构筑控源截污体系,全市已建成72座污水处理厂,全部达到一级A排放标准,日处理能力超过200万吨。全市污水主管网总长度达7600多公里,基本实现城乡全覆盖。全市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0%。为防控农业面源污染,修复湖区生态,无锡等江苏沿湖城市分工协作,在太湖之滨种植了环湖生态防护林。“通过防护林的阻隔,努力做到不让一滴污水流入太湖”无锡市农委林业总站站长朱惜晨说。
据了解,2007年受藻情和夏季风影响,位于太湖西北岸的无锡往往首当其冲,蓝藻威胁着居民的饮水安全。无锡率先在全国实现了居民自来水双源供水,建设南泉水源厂预处理工程和中桥、雪浪、锡东水厂深度处理工程,实现自来水深度处理全覆盖。
在常州、苏州等太湖沿岸城市,治太举措基本上遵循了产业升级、污染防控和生态修复的路径,“规定动作”凝聚着江苏治太共识。同时,沿湖各地根据不同情况也进行了不同的探索。
“问题在湖里,根子在岸上”常州市太湖办副主任祝正庆说。作为上游城市之一的常州有三条河流注入太湖,治太责任重大。常州从管理、运行机制入手于2008年创造了“月度市长环保点评会”制度,对辖区太湖治理任务完成情况进行打分排名,并向社会公布,接受公众监督,将治太考核常态化。实施环境信用等级动态评测,每月将企业环保状况抄送人民银行征信系统,金融机构据此实施有保有压的信贷政策,全市企业恶意偷排现象大为减少。
苏州所辖湖区面积占总太湖总面积的三分之二,而且承担着部分向上海供水的功能。苏州率先进行生态补偿立法,于2010年出台了《苏州市关于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的意见(试行)》。机制运行一年多以来,环境改善的效果已经显现。苏州市太湖办副主任洪维民表示,苏州市已累计核拨生态补偿资金2亿多元,惠及204个行政村。生态补偿体现了环境公平,让上游群众享受到“生态红利”。
据江苏省太湖办主任朱铁军介绍,截至2011年底,江苏列入国家治太总体方案的项目共662个,已完工544项,占总项目82.2%;列入省实施方案的项目1602个,已完工1322项,占项目总数82.5%。经过五年治理,太湖水质稳中趋好,富营养化趋势得到有效遏制。国家考核的9个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和自来水厂出水全部满足或者优于国家标准,蓝藻聚集面积和发生频次呈下降趋势。湖体综合营养状态由中度富营养改善为轻度富营养,藻密度低于同期,未出现湖泛现象,15条主要入湖河流基本消除劣五类,国家考核断面水质达标率逐年上升。
虽然治太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是太湖治理具有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治太工作任重道远。
“十二五期间,江苏将继续把太湖治理作为江苏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深入实施国家总体方案和省实施方案,突出氮磷等营养物质削减,加大应急防控与长效治理力度,确保饮用水安全,全力促进太湖水质持续改善。”朱铁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