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进展难以满足城市发展需要,清河3次治污效果仍不尽如人意。从更大范围来说,清河面临的问题当引起人们对进一步治理流经北京市境内各大河流的深入思考。

在永定河北京市门头沟区野溪段,通过实施河床改造、生态修复等工程,这里呈现出了一派生态美景。
河道治理不布局岂能下好棋?
"每天下班不用担心坐过站,闻到那个味儿就知道到清河了。"
这是住在北京市清河附近的人都知道的一个玩笑。虽是玩笑,不难看出这条横贯北京市区北部河流的污染问题依然存在。
发源于北京市海淀区碧云寺的清河流经朝阳、昌平两区,在顺义区汇入温榆河,全长23.6公里。现在这条曾经清流潺潺的河流变成了污浊不堪的城市排水河道。
治理仍在进行,但挡不住人们不断排放的脚步。人们感叹说:流清河,河流清,重现昔日风貌难上加难。
近日,记者随自然大学组织的"乐水行"活动(自然大学是由多家环保NGO组织发起的项目)沿清河全线进行考察。借此机会,记者得以一睹清河现状。
其实从更大范围来说,清河面临的问题,值得引起人们对进一步治理流经北京市境内各大河流的深入思考。包括永定河、潮白河、蓟运河、温榆-北运河在内的主要水系,也大多存在类似问题。如何让这些河流重现清波,成为摆在人们面前的一道难题。
现场
河水臭味难闻,污水处理规模滞后
3月17日,天气一反常态地阴冷。上午9点左右,记者到达清河南镇,准备参加清河中游的排污口拍摄活动。
一下公交车,便闻到一阵阵像硫磺一样的刺鼻气味儿。从公交车站到河边的距离大约有四五十米,渐行渐近,这股味儿也越来越浓。
到了河边,记者才看到清河到底有多"清":见底的河面上泛着黄绿色,上面还漂浮着成片的白色垃圾,河床里很多地方露出斑驳的污泥。记者一行人站在下风口,阵风吹来,很多人不禁眉头紧皱。
参加考察的队伍中有一个叫简格民的志愿者,他居住在清河上游,参加"乐水行"将近两年了。据他介绍,住在清河沿岸的居民,一年里基本上有两个月要遭罪,冬天还好一些,到了夏天,只有关着窗户才能避免臭味入户。
为了拍摄排污口,简格民一年四季经常深更半夜还在河边行走。去年一个冬天的晚上,他戴了头灯和口罩,拿了相机和测水深用的棍子,全副武装地去拍摄排污口。
当天晚上,简格民发现有3个排污口在排放污水,他测量完排污口宽度、排放时间与流量之后,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又爬到另一个排水口去看里面的构造。他发现里面有一道1尺多高的墙,水正从上面漫过来,他用手电往里一照,看到地沿上跑着一大群老鼠,顿时吓了一跳,加之出水口令人窒息的污浊空气,头一晕,一下子滑到了河水里。
简格民说,在清河站,附近的交通经常拥堵,到了晚上十一二点还塞车。有一次,在他拍摄排污口的时候,碰到桥上6辆车连环追尾。开始很多人还在旁边围观司机吵架,随后,围观者都跑到了天桥边上,有人还边走边说:"这个地方真臭。"
据简格民讲,以前有3个流浪汉在桥下的排水管里住了很长时间。他们把管道架空了,管道下面流水,他们就在上面睡觉。有时,简格民拍照的时候会给他们带点吃的东西,问他们昨天晚上有没有排水。如今,3个流浪汉如今只剩下了1个。
从上午9点~12点,记者一行人徒步从清河南镇沿着水流一直走到立水西桥,行程大约在13华里左右。
考察组所经过的河段被两座水闸分成3段。在靠近清河南镇附近的河段,由于上游水闸关闭,河床裸露在外;同时由于这一河段的社区比另外两段开发时间较早,居住人口也较多,河流中漂浮物也最多。
当日,这一河段有两个排污口正在排水,清河污水处理厂的排污口即是其中之一。由于刚排放的处理过的污水温度较高,这一段的河流有很长一段距离远远看去就像一个"蒸屉",河流上弥漫着一层白色的雾气。
记者了解到,于2002年正式运营的清河污水处理厂目前日处理量为40万吨,但仍不能满足当前需求。
据了解,清河污水处理厂第三期扩建工程预计将在今年五六月份竣工,届时,日处理规模将会再增加15万吨。也许到时水质会有一定改善。
在另外两个河段,虽然河水同样是臭味儿不减,但河面漂浮物较少。其中一个原因是这一河段与奥运村相邻,环境保护工作做得相对较好;另一个原因是因为这一河段的商业住宅区开发较晚,目前有相当一部分房屋正处于开发与销售中。
然而,在此次考察的终点--清河南镇的立水西桥,记者发现这里的河床裸露、垃圾成堆的现象又明显增多。
治理
曾经三次治理,但目前效果不尽如人意
据"乐水行"随行资深水资源专家、自然大学水学院环境研究中心(NGO)研究院的王建说,目前,清河沿线排放到河里的水基本上都是生活污水,河水水质在劣Ⅳ类~Ⅴ类之间。
在清河南镇附近的河段上,记者碰到一位准备放生金鱼的女孩,她对记者说:"这样的水,估计鱼放进去也活不了。"
然而,与河水相比,两岸环境却相当美观。靠着砖石与混凝土垒砌的河沿,是一条两米宽的红色人行道。再往外,起伏的草坪与高低各异的树木相映成景。从草坪再向内延伸便是高层住宅。
在附近居住的马大爷告诉记者,这些景观都是北京举办奥运会之前修建的。现在的河水水质不如奥运会期间,更不能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同日而语。
"那时的清河才叫真正的清河,河水透亮,水中鱼虾成群,各种飞鸟也很多。现在没地儿可去,也只好忍着臭味儿在这里遛弯儿。"
"过去,谁要到清河买房或工作,就像被下放到农村一样。而现在,很多人争着在这里买房,周围的人口还在增加,所以水的问题必须重视。"另一位在河畔散步的李大爷表示。
事实上,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北京市政府就对清河进行了3次大规模治理,然而总体不尽如人意。
"乐水行"发起人之一、资深水资源专家张俊峰说,上世纪80年代末,由于位于清河上游的毛纺厂每天排放大量工业污水,清河曾是北京污染最严重的河流之一。直到1990年北京亚运会前,毛纺厂被迁走,清河才逐渐还清。
然而,亚运会过后没多久,随着人口的增长,清河水质再次受到影响。从2002年起,北京市政府总投资7.17亿元,花费两年时间建成清河污水处理厂,使河流水质再次得到改善。
然而,这种情况并没有维持多久,到了北京奥运会前夕,由于当地居民继续增加,污水处理厂难以负荷过量的生活污水,导致清河水质变差。
为此,政府再次投入大量资金对河道进行清理,同时对河流两岸进行景观美化。然而,距离上次治理不过4年,清河水质又不太好了。
"我们都是学习环保专业的,跟着'乐水行'走了很多次河流,看到污染几经反复难以根治,这点让人确实感到纠结。"北京建工大学大三学生陈京向记者表达了她的忧虑。
前景
人口增长过快,清河治污需跟上城市发展
据记者了解,2002年,清河污水处理厂是按照190万人的生活污水排放标准并以适度超前的规模建设的。10年时间过去了,这一地区的人口已经增长了100万人,达到290万人。然而由于污水处理能力低于污水来水量,导致处理效率降低。
"造成清河污染的原因,除与这里的人口增加太快有关之外,另外也反映出配套设施相对滞后的问题。这两方面都属于城市规划的问题。"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环境所高级工程师李贵宝说。
李贵宝对记者说,城市规划需要有前瞻性,虽然不可能太"超前",但必须及时根据发展进行修编和调整。
清河区域的发展正是如此。清河周边城市开发热情高涨,导致规划滞后于人口增长速度。
"政府每批一块地,对市政基础设施的要求可能影响不大,但批的地、盖的楼加在一起,其影响可就大了。"李贵宝说。
因此,李贵宝表示,规划部门或政府部门应把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几方面的效益统筹考虑,每过两三年就应回头查查规划与落实的匹配情况,在今后的工作中强化前期规划,避免再出现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于发展的尴尬。
据了解,目前,清河污水处理厂正在扩建,北小河污水处理厂正在升级改造,北京市水务局正委托规划委对清河第二再生水厂选址,预计2015年建成投产。
"即便如此,清河是否就不会发臭了,仍很难说。"李贵宝建议公众采取更加节水的生活方式,比如通过更换节水马桶、节水龙头等方式减少污水产出量。
事实上,清河的水污染很大程度也与居民个人用水息息相关。整个清河的污水大部分来自生活污水,都是从每一家每一户的下水道流入的。
"有时候,我也会骂那些排污水的人,但后来也心虚了,因为每一次自己洗完脸洗完衣服的污水也排到河里去了。"简格民说。
今年春节正月初五,简格民从老家回到北京的第一天,他发现因为很多人离开北京过年,很多排污口都停了。所以说,一个普通居民的用水和节水习惯与北京市的每一条排污河都息息相关。
"我希望每一个人都可以亲眼看看身边的河流,发动身边的人改变自己的生活习惯。"简格民说。
追问
北京何时摆脱水资源短缺和污染困境?
清河只是北京市河流现状的一个缩影。目前,北京市的河流状况并不令人乐观。
北京共有五大水系,呈"掌"形分布:西有永定河,北有潮白河,南有大清河,东有蓟运河,中央有温榆-北运河。5条河流有180多条支流。可以说,自古以来,北京城就不是一个缺水的城市,并且水资源还很丰富。
然而,近半个世纪以来,丰水的北京正在走向干渴的边缘,备受水资源短缺与污染的煎熬。
有关资料显示,目前北京市年均消耗总水量为35.5亿立方米。然而,就北京市2010年水资源公报来看,即使加上污水经处理后的6.2亿立方米水资源,以及从邻省山西、河北两省调来的3亿立方米的水资源,也仅有27.2亿立方米,还有8.3亿立方米的缺口。
水资源缺乏既有自然原因,又有人为原因。王建认为,人类的原因居于主要地位,影响率在60%以上。北京五大水系目前的现状也说明了这一点。
目前,除了为密云水库供水的潮白河之外,其他4条河流存在水量不足或水质不理想等问题。即便是潮白河,在密云水库的下游,河流水质也并不很理想。
记者在参加"乐水行"走潮白河时发现,从密云水库往下的河道大多是干枯的,一直到河北省的燕郊一路下来,只有在顺义区奥运皮划艇赛场段才聚集起了一段清澈的河水,然而这水也是通过下游的大坝蓄水,并且地下铺了防渗膜才聚集起来的。
被称为北京"母亲河"的永定河也在1997年时水质下降到Ⅴ类,这条全长达680公里的河流由于过度开发水电,目前整条河流上已有267座水电站,这些大大小小的水电站使河流肝肠寸断。
位于北京中部的温榆-北运河水系是唯一发源于北京市境内的河流。现在,河流上游尚未污染的河段部分,曾经有100多个山沟里汩汩流动的泉水流入,目前却只剩下4眼,又被山口前的水库阻拦,从水库往下早已断流。
而在下游,温榆-北运河接纳了众多来自北京城市的污水。清河、通惠河、凉水河等支流在接纳了北京城90%的污水以后,全部排入北运河,使这条昔日北京日常物资供给的生命线变成了名副其实的排污沟。
源头地带虽缺水,但是在下游廊坊、天津等城市,这条河的水量却可以行轮船。在走河过程中,张俊峰被自己的所见所闻"吓"了一跳,由于河流中的污水经过一段时间的稀释,到了下游水质逐渐变清,下游居民不知所以,还以为河水能用于生活方面。
位于北京市东部的蓟运-泃河水系也存在类似的问题。记者了解到,泃河流域曾有大量的地下水,孕育了很多泉水。而目前,上游仅有一口大泉水往外流,然而从平谷出北京开始到河北省三河市这一段,河道里的水也不太好了。
一位参加"乐水行"的专家说,以前,蓟运河流域内的金海湖是北京第三大的水库,比十三陵水库大,从2002年至今已经蓄不起水来了,逐渐淡出了人们视野。
面对北京河流状况,记者了解到,北京市采取了一系列治理措施。
以永定河为例,记者了解到,目前,永定河被定位为"京西绿色生态走廊与城市西南生态屏障"。2011年9月,北京市政府花费170亿元打造的17公里长永定河京城段的绿色生态发展带已经向游人开放。
对此,有人认为,如此大量耗费资金只是为了抬高两岸房地产的价格,也有人表示这样做是将河道治理与城市整体发展规划结合,体现了人水和谐、科学治水的理念。而将河道治理与城市整体发展规划结合到底怎样最科学,有专家表示仍需深入研究。
而为了治理北运河,北京市政府制定了《北运河流域水系综合治理规划(2009-2015年)》,计划总投资162亿元,全流域划分为226个治污单元进行治理,今年全流域内一、二级支流将实现"不黑不臭无水华"的目标,到2015年,流域内水量利用率提高到70%。
尽管采取了治理措施,但在一段时期内,北京市还将直面水资源短缺和污染等问题。
然而在缺水的同时,北京市水资源利用率却并不高。洗车、洗浴场所、水上乐园等耗水项目的实施,让人们忘记了北京是个缺水的城市。
李贵宝建议,当前北京市需要加快推进城市"阶梯水价"改革,利用经济杠杆作用促进全社会节水,尽快确定居民基本用水标准,以约束奢侈用水行为,激励产业提高用水效率。
同时,将雨洪控制利用作为城市建设重要环节,落实到区域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中。凡是规划用地新建项目必须建立雨水收集利用系统,公共场所强制推行环保型透水地砖等集雨设施蓄存雨水。
马上就评
城市河流治污要前瞻性考虑
原二军
有河流的城市,房产开发商往往喜欢在河边开发“亲水楼盘”,在北方缺水城市河流因此成为稀缺资源。笔者曾在一本航空杂志上看到过北京北小河边开发的一个“亲水楼盘”广告。在广告中,北小河俨然一副清流荡漾的模样。而笔者每天都经过这条河流,看见的北小河却与此大相径庭:水色发黑、气味熏人,夏季尤甚。
无论是清河还是北小河,其实历史上都曾清流不断。而其所处的北京城,历史上向来就不缺水。外有永定河、潮白河、大清河三大水系环城而绕,内有明代在城市中央开挖的北、中、南三海沟通河道,北京宛如一座水城。然而随着城市的迅速扩大和人口的激增,河水充盈、碧波荡漾已经成为历史。水景不再、水质下降、水量不足,成为当下北京不少河流的现状。
应该说,北京对于污染河流的治理也是下过一番功夫的,也曾有过积极的效果,但治理的速度却赶不上城市化发展的速度。当一条长度不到30公里、流域面积仅150平方公里的河流周边聚集了近300万人口,尤其在北京这种降水量少的北方城市,无法像南方城市那样有充足的自然水源来补充,如果污水处理能力跟不上相应的人口增长的话,河水变成排污沟也就不意外了。从这个角度看,清河“三治三污”背后,是城市规划与建设理念滞后于城市发展的后果。
清河治污过程对于正在迅速发展的城市来说有很多启示。首先,规划应有足够的前瞻性,适度超前于城市发展。河流的环境承载量是多少、流域范围内的人口和工商业容纳量是多少、现有基础设施具备服务能力如何、未来数年内会增加多少人口等问题,是可以进行估算并量化的。根据量化结果,提前规划居住、工商业以及各项配套设施的布局,并留出相应裕量,不但可以避免“边污染边治理”的高成本发展模式,还可以提前优化区域发展。
其次,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应先行。目前在很多城市建设中,配套的污水处理、管网建设等基础环境设施经常滞后,污水处理能力跟不上人口增长。如不把环境基础设施建设重视起来,类似清河“三治三污”现象仍会发生。
再次,城市建设应注重生态理念。对于城市河流污染治理来说,除了提前规划、建设基础设施、加大治污力度之外,很重要的一点是要恢复河流本身的自然生态。目前不少河流为了保存有限的水量,对河道都用混凝土衬底砌坡,让本来可以通过土壤和水中植物进行自我净化的河流变成了一条死水。这样还带来另一个后果,一到每年汛期,自然降水往往通过被密封的河道白白流走,无法回补城区地下水,造成水资源的浪费。
对很多发展迅速的城市来说,如果不从城市规划这样一个更为宏观的角度去考虑河流污染治理,往往只能治标不治本,一时有效果而长远来看污染又会卷土而来。因为城市规划对一个城市的整体发展进行的是全面的考虑,不仅会对城市的外在形态如道路、建筑进行考虑,还会对城市的水资源供应、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和未来人口增长是否匹配进行前瞻性的思考。只有进行前瞻性的通盘考虑,相关部门才能针对人口发展趋势对污水处理等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进行统筹安排,避免肆意排污现象出现。
河流是一个城市的血脉,只有血脉疏通了,城市的灵性和活力才能显现出来。对于北京来说,希望这一天不再遥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