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北京7·21特大暴雨发生七个月后,中国社科院的一份简报指出,“灾害不仅是自然之力为之,更与社会管理和治理能力滞后、公共服务水平低有关”。
2012年7月21日,北京遭遇特大暴雨灾害,最终遇难人数达到79人,降雨最大点在房山区河北镇,降雨量高达460毫米,该区有至少41人遇难。
简报指出,房山区土地利用缺乏科学规划和科学评估、缺乏法律约束。该区存在在河道中建房、堆积沙土、建养殖场和进行农业种植等现象,这种情况导致暴雨中河道的行洪能力大大削弱,迫使洪水改道。
数天前,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发布了“北京7·21暴雨”课题组房山调研简报。简报根据该课题组在房山区的座谈、考察情况撰写。
去年北京7·21特大暴雨发生后,财新派出数位记者前往房山灾区采访报道。财新记者发现,距离房山区常乐寺村最近的一座砂山,就矗立在河道正中。砂山高十几米,长几十米,平常将30余米宽的泄洪道几乎完全阻塞,彼时的山洪,也才冲开一道宽九米左右的口子。
附近村民向记者确认,就此安全隐患,他们早已向上反映多次,常乐寺村每年也向镇政府报告此事。然而,直至暴雨发生,村里没有等到回应。
对此类情况,简报指出,目前的行政执法不具有强制力,将合理规划上升到法律程序仍需要一个过程。
此外,对于房山区遇难者多为过路行人这一现象,调查组指出:公共信息服务系统不完善,预警、灾害等信息主要是政府内部、自下而上、单向的行政层面传输,缺乏与群众的信息互动,公众遇险信息不能及时传达到相关部门。有关路段缺乏洪水风险评估,风险标识、避难路线图等有待建设和完善。
灾害演练对于加强民众的风险意识和提高逃生概率的重要性被再次提及。房山区南窖乡设有灾害演练场所,7月21日降雨365毫米,出现洪水溢出河道、进村入户等灾情,但由于每年都进行灾害演练,该乡尽管受灾严重却无人员伤亡。
北京7?21特大暴雨发生后,房山区的安徽籍赵氏居民连救六人却未能领到帐篷等救灾物资,原因是其没有北京户口。调查简报提到此类问题时,称“物资如何发放?依据是什么?灾后补偿、抚慰金标准怎么定?这些问题都急待相关政策研究”。
简报在结尾部分指出,在城镇或乡村规划中,要进行气候风险评估,根据评估等级划分居住区、垦殖区、适度垦殖区、保护区,合理规划土地用途,防患于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