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6年以来,市区60多条河道通过水环境综合整治,使得滨河而居的人居环境有了明显好转。然而,令人困扰的是在河浜断流处由于水的流动性较差,生态系统的破坏严重,整治后的河道时常会出现反复,黑臭也时有发生。日前,市城乡建设局“生态补水”示范工程正式投入运行,将清潭污水处理厂国标一级A的优质再生水引入邻近的白家浜生态补充,是我市“清水工程”河道整治的又一力作,尝试解决断头浜整治的难题,开启了我市景观水利用的崭新时代。
白家浜一端断流,一端与白荡河贯通,是苏南地区典型的断头浜。水体原先属于劣五类水体,2008年“清水工程”对白家浜实施截污、清淤、控污及生态修复,河道水环境明显好转。但是,由于换水不具备条件,河道水质时有反复。市排水管理处实施的生态补水示范工程,生态补水工程分厂内和厂外两部分实施,清潭污水处理厂厂区内部分改造建成设计规模1.5万吨/日的中水泵房,再生水管道经长江路排至白家浜,厂外管线1300多米,采用球墨铸铁压力管。该工程于9月16日开工建设,经过广大建设者的日夜奋战,省运会以前赶在10月10日投入运行。运行以来,河道由黑色逐渐转变为橄榄绿,监测数据表明,生态补水后水质达到五类水体水质,部分指标达到四类水指标。白家浜附近是人口较为密集的清潭居民区,河道变清后,给居民带来了更多的乐趣。断流处,再生水管源源不断将清澈透明的水流补充进入河道,大量鱼苗从四面八方游来,十分鲜活有趣。
据了解,市排水管理处将大部分指标达到四类水的再生水引入河道进行“生态补水”,在省内尚属首次。资源再利用和生态效应两者兼得。一方面,清潭污水厂的再生水资源化利用,用于河道换水和补充。所谓流水不腐,水在流动的状况下才会比较干净;一方面,再生水经高效过滤透明度高,景观效应好。最关键的是对水中溶氧的利用,水体含氧量高,河道就不会黑臭。鱼苗一般在断头浜很难存活,再生水中溶解氧高,所以会有成群鱼儿游来,且会在此‘安家’”。经检测,白家浜的溶氧只有0.2-0.5毫克/升,而再生水中溶氧的含量达到1-2毫克/升。生态补水后,水生植物生长,水生动物回游都具备了好的生存环境,同时溶氧对底泥的释放也产生抑制作用。如此一来,可以较快地恢复生态,对河道的生态环境改善发挥重要的作用。
据了解,白家浜生态补水示范工程实施后,市城乡建设局还将和清华大学一起研究评估生态修复的效果,并将作为国家水专项研究的一项重要成果,为城市水环境的治理和生态修复提供有益的经验。此外,该局还将逐步扩大该项成果的应用,在毗邻清潭污水厂的叶家浜、荆川公园水体以及城北污水厂周边的支流实施生态补水修复,为河道水环境改善注入新的活力,为恢复碧波荡漾的苏南水乡作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