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都樊川镇有条盐寿河,距河岸300多米处是农民集中居住点阳光花园,1200多人口每天的生活污水最终就排放在这条河里。你能想象河水会是什么颜色吗?
“碧清的!”这是真的,昨天的市创建国家生态市推进会现场,有百余名市、县、乡镇领导和环保专家共同见证。
他们是怎么做到的?本报记者带您走进现场,寻找答案。
“最难啃的骨头”被“啃”下了
阳光花园围墙外,有一座400平方米的绿岛,地下是一个安装特殊装置的空间,居民生活污水通过专用管道输送到这里,经过调节池→压氧池→好氧池→二级好氧池→沉淀池→过滤消毒池→排入盐寿河。现场技术人员说,一盆生活污水进入处理池,大概半个小时后,就变成汩汩清流,水质达到国家排放标准Ⅰ级B水平。
据介绍,阳光花园1200多居民,每天产生的生活污水约为120吨,为达到经济化治理,樊川镇通过上争项目与镇财政投入相结合,一座日处理能力120吨的污水处理装置,全部投入仅为68.14万元。
全市80%的乡镇要获得全国环境优美乡镇命名,这是国家生态市创建的前提条件和硬性指标。但随着农民集中居住的实施和乡镇工业集中区的建设,农村生产生活污水构成更加复杂,处理要求也相应提高,特别是农村面广量大的生产生活污水排放,因截污治污等配套设施投入不足,长期形成重大污染源,治理中更被称为“最难啃的一块骨头”。
高邮市汉留镇镇长李德华参观后深有感触地说:“看来只要肯下决心、动脑筋,再硬的骨头也能啃下。”
29个乡镇创成环境优美乡镇
目前我市已创成29个“国家环境优美乡镇”,深入探究这些已创成乡镇的成功经验,主要是环保设施建设敢于投入,舍得投资;坚持因地制宜,多种方式争取资金建设污水处理设施;注重加强环保宣传教育,建立环保长效机制。
江都市樊川镇2009年财政收入6794万元,但该镇舍得在污水处理、垃圾收集处理、河道整治、畜禽养殖污染处理等方面投入,截至目前已投资270万元建成了两处污水处理装置,投资242万元建设了垃圾中转站。
高邮市周巷镇2009年财政收入仅为1650万元,但该镇投入200多万元建成了2个湿地污水处理设施,投入32万元建成了无害化垃圾中转站,投入近2000万元用于河道、道路和村庄环境、绿化造林等综合整治。
小纪镇污水处理厂一期投资2780万元,一半以上的资金是通过上争项目取得的。据统计,近3年,全市通过向上争取扶持、补助资金达2.61亿元。
29个乡镇都高度重视对农民的环保宣传教育,使广大农民逐步把环保作为平时的自觉行动。建立健全长效管理机制,成立乡镇环保执法小分队,使乡镇卫生保洁和环境保护实现常态化。
编后
29个“国家环境优美乡镇”的实践证明,只要我们的乡镇都能坚持“晚创不如早创,早创早主动,早创早得益”的思想,明确创建目标,责任、措施到位,就能通过创建环境优美乡镇,加强环境保护,提高当地的生态环境质量,就会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称赞,提升群众的满意度和幸福感。同时不断提高经济发展的环境承载能力,促进招商引资和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实现环保、人居和经济社会发展多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