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株株美人蕉、香根草、芦苇……这些平日作景观欣赏的植物却用在人工湿地上治理污水。近日坦洲镇沙心村建成了中山首个农村生活污水人工湿地处理系统建成,沙心涌水质有望恢复至4类。中山市环保局有关人士表示,可以在中山市农村偏远地区推广人工湿地处理废水技术,预计到2020年完成,解决偏远、分散农村的治污难题。
该人工湿地面积约2亩,位于坦洲沙心村的沙心涌旁。上周五,南都记者在沙心涌堤围看到,湿地上种着一株株美人蕉、香根草、芦苇等植物。堤围的石缝里伸出两根白色管,一根直径约40厘米,一根约10厘米,哗啦啦流出的清水注入沙心涌。“这就是经过人工湿地处理后的水流入沙心涌,可以达到地表水4类标准。”中山市环保部门有关人士说,沙心涌是农田灌溉用水,水质标准是4~5类。
据悉,沙心涌河涌综合治理工程人工湿地项目包括人工湿地和污水管网两部分,主要收集和处理沙心涌坦洲镇一侧产生的污水,日处理能力是200吨,投入超过400万元。整个“消化”污水过程全自动运行,无需专人看管,运营成本较常规污水处理低。负责该项目的中山市环保实业发展有限公司工程师黄路明说,人工湿地运行费用低,0 .1元/吨以下,而现在通过污水厂处理污水费用0 .35~0 .55元/吨。
“在这垂直流人工湿地中,还放入了菌种填料,如硝化菌、反硝化菌等,固体粉末状菌种分多层铺设。”中山市环保实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梁锦华介绍,利用细菌分解废水中的污染物,利用植物吸收养分,同时利用植物根部提供微生物氧气。
工艺流程是,居民生活污水由污水收集管网收集后进入格栅井,将污水中大部分固体杂物拦截后形成格栅渣清除;污水经过格栅井后,进入厌氧预处理池进行预处理,降低污水中的污染物;然后污水引入高效垂直流人工湿地,经高效垂直流人工湿地处理系统中的微生物系统分解及植物吸收各种污染物后,处理达标后的污水流进生物景观塘,并经景观塘外排至水体环境。
解说
边界地区地广人稀适合建设人工湿地
中山市环保局有关人士说,采用人工湿地处理生活废水成本低,此外,如果有条件的话还可配套建成湿地公园,成为居民休闲的好去处。“有些比较偏僻的地方管网到不了,花上几百万元搞管网收集污水,不如花几十万搞人工湿地,既可以美化村庄,又可以做公园。”中山市环保局有关人士举例子说,崖口村面积30多平方公里,比中山城区还要大,一个村搞一个污水处理厂又没这个经济能力,南朗镇建污水处理厂又难以铺设管网到边界村庄收集。这样的边界地区,采用人工湿地处理生活废水成本低。
档案
沙心涌
前山河主要支流,同时作为坦洲与珠海南屏的一条界河。为双向流动的水体,根据潮涨潮落而变化着流向。如果西江涨潮的话,河水就会从中山流入珠海方向,其余时间则从珠海方向流回来。前山河上游在中山境内支流成网状分布,沙心涌是前山河其中的一个源头。
前些年由于污染负荷增加,前山河水体流动性较差,导致前山河水变成五类甚至超五类的黑臭水。去年年初省两会,10位珠海籍省人大代表提出《关于开展西江流域前山河段联合整治议案》,认为地处前山河上游的中山整治力度不够大,存在沿河截污率不高、污染企业较多等问题。今年,坦洲镇投入约5400万元实施了坦洲河北岸及沙心涌河涌综合治理等5项截污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