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改革开放后我国第一批设立的四个经济特区之一,厦门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但是,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经济规模的进一步扩大,能源资源的匮乏越来越成为厦门可持续发展的“瓶颈”。进入新世纪以来,厦门人清醒地认识到,要想在更高层次上实现厦门的可持续发展,只有立足现实,坚持改革创新,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以下简称“两型社会”)。金秋十月,我们踏上了景观秀丽的厦门岛,与厦门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一起,深入了解厦门市“两型社会”建设情况。
一、珍惜水资源,提升水环境
为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厦门全面提倡节约用水。首先,淘汰或搬迁耗水大的企业,强化电力、化工、造纸等用水大户的节水工作,鼓励发展低耗水型产业。其次,发展节水农业。厦门市农业用水占全市用水量的44.3%,农业灌溉仍以漫灌为主。为此,厦门市以发展节水高效特色农业为突破口,在保证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减少高耗水作物种植面积,因地制宜地采取渠道防渗、管道输水及喷灌、滴灌工程等技术和措施,并把节水工程措施与农艺节水和科学管理措施有机结合。第三,加强用水管理。建立梯度水费,鼓励节水型住宅区建设,推广节水型生活用具。第四,努力开辟新水源。利用海水冲厕正在试点;培育海水利用新兴产业;建设引水蓄水工程,优化配置岛外水资源,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
二、突破土地瓶颈,开辟发展新路
厦门岛寸土寸金,发展空间十分有限。为此,厦门人在土地的立体利用方面大做文章。如,鼓励工业厂房采用高层建筑。对于高8层以上、建筑面积6000m2以上的,市政府给予适当补贴。又如,不征地、不拆迁,采用高架模式建设市区快速公交系统。再如,允许土地使用者在不影响市政公共地下走廊的前提下,以租赁形式开发道路、绿地、广场的地下空间。同时,厦门还努力提高现有土地的使用效益。作为厦门市主城区的思明区摒弃“卖地生财”的城区发展旧模式,利用黄金地段和秀丽景观引进总部企业、发展总部经济,培育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商贸业等,鼓励企业把旧厂房改造成文化创意产业基地。今年上半年以现代服务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产值占经济总量的比重超过了80%,实现了不靠“卖地”也“生财”。
三、循环促发展,生态出效益
结合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厦门成立循环经济领导小组,出台全国第一部循环经济地方法规,按照“突出重点、分步实施、动静结合、注重实效”原则和“政府引导、市场推动、法律规范、政策扶持、科技支撑、公众参与”模式,在废物资源化、产业生态化、发展清洁生产等方面形成了发展循环经济的有效途径和运行体制。企业内部形成以清洁生产为核心的“小循环”;企业之间形成废弃物资源化再利用的“中循环”;社会经济发展中形成包括产业体系、人文生态和社会消费在内“社会大循环”。在三大循环中,资源与产品循环利用,废弃物资源化水平不断提高,污染物排放总量不断降低。厦门环保化工企业定时清理全市3000余家餐饮单位的废弃食用油脂、下水道油污,用于加工工业原料油脂等;厦门人利用废石粉、煤渣、建筑废土等废弃物,研发出了“废石粉环保砖”,既节约了资源,又减少了污染。
四、转变发展方式,谋划整体布局
推进“两型社会”建设的关键在于不断转变发展方式。近年来,厦门在促进机械、电子和化工等支柱产业升级的基础上,大力引进和发展光电、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高科技、高效益、低污染、低消耗的新兴产业。近年来,有几十个投资额超过亿元的项目因产业方向、能耗、环保等方面达不到规划要求而被婉拒。厦门坚持把优化工业结构和发展现代服务业结合起来。2009年,厦门三大产业结构比重为1.3∶48.4∶50.3,第三产业比重不断提高,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五、生态为原则,多举优环境
多年来,厦门坚持生态优先的发展理念,污染治理和综合防治齐抓并举。2000年厦门编制了《厦门市生态功能区划》,构建支撑整个生态城市的土地利用模式及市域生态安全空间格局。2001年厦门提出了“生态立市”的战略目标。党的十六大以来,厦门率先制定了“生态文明(城镇)指标体系”,狠抓节能减排工作。现在,厦门市所有重点工业企业都已安装污水治理设施,火电、热电、非电、自备电厂已全部安装脱硫设施。2006—2009年,全市通过脱硫项目共削减二氧化硫2.9万吨。厦门还积极开展自然保护区、生态示范区、国家森林城市、环境友好型企业和环境优美村镇建设等重点工程,开展海域生态修复、江口海域综合治理工程。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高度评价了厦门的海域生态修复工作,并将其作为示范工程在全球推广。
六、坚持制度创新,完善法律法规
以制度创新为“两型社会”建设保驾护航,是厦门市推进“两型社会”建设的一个突出特点。1994年厦门获得经济特区立法权后制定的第一部实体性法规就是《厦门市环境保护条例》,其后陆续颁发了30余部促进生态资源保护的法律法规和政府规章,从制度层面规范“两型社会”建设的政府、企业和公民行为。党中央提出加快建设“两型社会”后,厦门正式颁布《厦门市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实施细则》,明确把“两型社会”建设的具体项目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布局之中。所有这些,为厦门“两型社会”建设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制度保障。
在改革创新的推动下,厦门“两型社会”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资源节约走在全国前列。2009年,厦门市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万元国内生产总值取水量17.32立方米,万元工业增加值取水量13.36立方米,两者仅为国内标准的10%,以第一名的成绩,荣获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全国节水型城市”称号。
——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历史性进步。2009年,厦门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99.4%;重点工业企业废水达标排放率100%;重点工业企业二氧化硫达标排放率10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96.66%;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为39.80%。多项环保指标在国内领先,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2009年厦门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131元,同比增长9.1%;农民人均纯收入9153元,同比增长8%;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0.77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54.93平方米;基本建成“全民医保城市”。
厦门的实践表明,一个资源短缺的城市,只要依靠改革创新,建设“两型社会”,就能够突破资源环境的瓶颈制约,在更高层次上实现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