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记者从省水利厅了解到,“十一五”期间,我省节水型社会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效。2005年以来,全省GDP由3772亿元增加到6851亿元,而每年实际用水总量稳定在85亿立方米左右,达到农业增产、工业增效不增水,保障了全省经济总量的快速稳定增长。
与“十五”末相比,全省农业灌溉水利用系数从0.48提高到0.53;城市供水管网漏失率从22%降低到17%;万元GDP用水量从214立方米降低到123立方米,降幅达42.5%以上;工业万元增加值用水量由83立方米降低到48立方米,降幅达到42%,提前实现国家确定的“十一五”下降30%的目标。
“十一五”期间,我省以总量控制与定额管理为核心的水资源管理体系基本建立,水资源管理水平得到较大提升。出台了陕西省节约用水办法、节水型社会发展纲要、节水型社会建设“十一五”规划、行业用水定额,以及关于加快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意见等一系列节水制度,全省节水型社会制度体系基本建成。
五年来,各地大力调整经济结构,压缩印染、纺织、钢铁、造纸等高耗水行业。从项目备案开始把好节水关,要求企业在做项目申请报告时,必须开展节水论证。建立促进节水的水价机制,通过严格实行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大力推进水价改革、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等一系列手段提高了用水户节水意识,推动自觉节水。
过去的五年,我省水资源配置、节约、保护工程技术蓬勃发展。积极推进农业节水。实施了关中九大灌区利用世行贷款改造、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农业综合开发、节水示范园区和雨水集蓄利用工程,使农业用水量明显下降。工业节水方面,通过严格取水项目审批,规范取水许可监督管理,提高水价,压大上小,节能减排等措施提高了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城市节水通过重点加强供水管网改造,关闭供水管网覆盖区内自备井,推广节水设施和节水器具,加快污水处理回用设施建设,减缓了居民生活用水快速增长的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