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苏省社科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刘志彪看来,沿海开发中地方政府大多误解了“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经济发展可走“先污染后治理”的模式。
这种观点认为,在经济发展的初期阶段,随着人均收入的增加,环境污染由低趋高,到达某个临界点(拐点)后,随着人均收入的进一步增加,环境污染又由高趋低,环境得到改善和恢复。
但实际上,“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只是一种假说,其呈现出来的是传统工业化“先污染、后治理”的失败教训。
刘指出,我国发展不具备依靠“环境库兹涅茨曲线”解决环境问题的生态条件,因为其隐含了一个重要的先决条件:无论污染多严重,生态环境都是可逆的、可恢复的,因而拐点总是存在的、可实现的。“在我国,尤其在经济承载量大的东部地区,其生态环境承载力是经不起这样的假设的。”
事实上,太湖、滇池逆向治理难的教训已经异常沉重,“试错”的本钱实在太昂贵了。
刘向本报记者表示,环保上措施不力,非但迎不来环境改善的下行拐点,很可能面临环境加剧恶化且不可逆转的上行拐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