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昨日获悉,今年,我市共投入4094万元开展崇武至秀涂海岸带资源环境整治和保护,完成年度各项整治和保护任务。今后,我市将把“崇武至秀涂海岸带资源环境保护和开发利用”写进市“十二五”规划,力争把该海岸带建设成风光秀丽、生态良好、景观和谐的风景线。
五十八处“两违”搭盖全部拆除
目前,崇武至秀涂海岸带上,应拆除的58处违章建筑、临时搭盖和占用海岸经营的沙场,已经全部拆除。
被拆除的“两违”搭盖中,有一部分是海鲜大排档。为此,我市制订了海鲜馆大排档搬迁过渡方案,确定在东园镇下垵村和张坂镇玉山村各设一处海鲜馆大排档搬迁过渡地点,过渡期为三年。据了解,海岸带沿岸景观整治完成后,海鲜馆大排档将逐步并入“泉州台商投资区旅游度假区”和“惠安县青山湾旅游度假区”的远景规划中进行集中配套管理,其他区域不再零星布点。市人大常委会建议,应按照统一设计、施工的要求建设大排档经营店,使之既满足游客用餐需要,又与旅游景观相协调。
海陆同时开展岸线垃圾治理
今年,我市在海漂垃圾较多的重点地区青山湾、崇武滨海旅游区和崇武国家中心渔港等地开展海漂垃圾清理整治工作,收集各类海漂垃圾11.45吨。
海上垃圾主要由渔船“两桶”来收集。我市为400艘60马力以上的中型渔船配备生活垃圾收集桶和渔船废油收集桶,督促渔民按规定收集船上生活垃圾和船用废油。在岸上,我市结合家园清洁活动,开展清理海岸带沿岸镇村生活垃圾和建筑废渣的行动。沿海各行政村均设立一个垃圾收集堆放点,成立一支卫生清洁队伍,定时清理收集转运垃圾。
分两阶段编制保护专项规划
市规划局委托美国一家设计公司编制《崇武至秀涂海岸带资源生态保护和开发利用专项规划》。规划分两个阶段完成,第一阶段《崇武至秀涂海岸带资源环境保护和开发利用专项规划》编制将于近期完成,第二阶段编制《秀涂至崇武滨海区域生态保护和景观旅游规划》将于明年3月前完成。今后,我市将严格按照规划做好海岸带的整治、生态环境保护和开发利用工作。同时,在重要地段和节点建立环境监控点,控制游客规模和开发强度,以促进海岸带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今年以来近海治污已投入8.88亿元
76个年度计划项目预计有75个(基本)完成
截至12月15日,今年全市近海水域环境污染综合治理工作共投入资金8.88亿元,年度计划实施的76个项目中,66个完成或基本完成年度整治任务,10个项目正在加快推进,预计年底将有75个项目完成或基本完成年度整治任务,完成率达98.7%。
污水处理厂负荷率提升16.6%
今年,年度计划新建、疏通和改造污水管道205.21公里,已完成179.7公里,至此,全市污水管网总长度达1397.78公里。随着污水管网建设速度加快,污水处理厂负荷率显著提升。11月份,12座生活污水处理厂日均实际处理污水量达到53.6万吨,负荷率达86%,比1月份提升了16.6%。
垃圾处理方面,晋江市垃圾焚烧发电厂扩建工程、惠安县垃圾焚烧发电厂建成投入试运行,安溪县垃圾焚烧发电厂、南安市垃圾焚烧发电厂二期工程将于近期投入试运行,今年底全市垃圾处理处置能力将达到5450吨/日,比2005年增长近8倍。全市累计建成150个垃圾中转站、转运站、焚烧炉、填埋场,乡镇、农村的垃圾收集、转运、处理体系进一步完善。
新(改)建工业环保设施375套
今年,全市工业污染企业新建、改建环保设施375套,新增工业污水处理能力5.36万吨/日。1200多家企业争先申办建设项目竣工环保验收手续。300家企业实现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与环保部门联网,43家国控重点企业全部完成自动监控系统验收和数据有效性审核。
溪流沟渠年度整治任务进入扫尾阶段
今年,全市计划实施18条(段)、累计15公里的溪流、沟渠整治,已有14条(段)完成整治,其余4条(段)进入扫尾阶段,累计完成整治14.5公里。
在整治过程中,各地全面清除溪流、沟渠的淤泥及垃圾,取缔河道周围危棚简屋、废品回收点、垃圾临时堆放点,溪流、沟渠环境状况明显改观。今后,我市将继续分期分批实施小流域污染治理,认真组织实施《泉州市第一批小流域水环境污染调查和整治工作方案》,全面开展20条小流域整治,对1062家企业(单位)实施集中停产整治或关闭取缔,逐步改善小流域水环境状况。(记者:陈凌鹭 曾绍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