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是生命之源,水质的好坏,对人体的健康和寿命有着直接的影响。浙江省丽水市地处山区,是典型的"九山半水半分田"。随着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但是由于农村饮用水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山区工程型缺水,饮用水欠安全,农民饮用水问题日益突出。
丽水全市总人口252万,其中农村人口194.7万。2004年,全市农村饮用水安全的只有20万人,基本安全的54.46万人,两项合计仅占全市农村人口的38%,为浙江省倒数第一。据2005年全市饮用水质抽样检测,全市农村水样结果中大肠杆菌、浑浊度等四项主要指标超标的占80%左右。
2003年,丽水市开始实施"千万农民饮用水工程",以解决农村饮用水困难和保障饮用水安全。至今,该市已有157.3万农村人口喝上了"放心水",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5%以上,用水保证率达到90%以上。
喝水难 喝放心水更难
丽水地处山区,许多村庄散落在岭头山脊,村民日常饮用水直接来源于山坑和溪流,没有卫生保障,且缺乏完善的供水设施,取水方式相当落后。还有许多村民的生活用水靠挑井水,部分村民用塑料管把山泉水引下来,自制了"自流水"。"村民自发购买使用的供水管材种类五花八门,大多为价格相对低廉的非标产品,有的是聚氯乙烯塑料管,还有的是铝塑管等。不管是肩挑还是水管引水,都存在种种弊端。"丽水市水利部门工作人员对此深有体会。
"我们附近村庄存在一个普遍的问题,那就是饮用水中菌落总数普遍超标。"缙云县上东方村村民主任张官天说,"尤其是我们村,水里菌落的总量超出10倍多。"以前,这里的水烧开后水底会有一层白色沉淀物。一些村民反映说:"以前家里有客人来,都不好意思给他们倒开水。"
现在,一个崭新的封闭蓄水池正立在村山头的半山腰。村民主任张官天介绍,这个水池内分层铺设着由木炭、石子、细纱等组成的过滤层,过滤后的山水集中流向30米开外的另一个小屋--净化装置,村民用的水就是经过传统法和现代法双层过滤后的符合国家标准的饮用水。 自从通上了自来水,上东方村的村民不再为"问题水"而发愁。
云和县安溪乡东岱村,2007年,几乎每户人家的厨房里都有一根橡皮管,管里流出的便是从山上引下来的自流水。东岱村交通并不便利,为了生存,村里很多人都外出打工,几乎一半的农户门前都上着一把大锁。村民张青菊说,自打嫁到这个村里,他们一家老少喝的都是从山上引下来的水。几十年如此,橡皮管也不知换了多少根。"听说这水不大干净,我也喝了大半辈子了,但我的孙子还小,万一有个什么意外该怎么办?"张青菊说,还待在村里的大部分都是老人和孩子,大家也没能力自己装自来水。
2008年,在水利部门的帮助下,东岱村村民终于用上了干净的自来水。当我们再一次来到东岱村时,情况已经大不相同。当清洌洌的自来水流进时,村民们兴奋极了。村民张青菊乐呵呵地说:"以前一到天冷冰冻时,孩子们就担心管子冻坏了我没水喝,现在不用愁了。"
不缺水 缺的是蓄水工程
"丽水水质不差,水量也不少,但还是有这么多人喝不上安全水,主要是我们的蓄水工程跟不上。"市水利局水政与水资源处处长程俊龙告诉记者,丽水的"缺水"主要是工程性缺水。丽水地处浙西南丘陵地带,山高坡陡,汛期水足,冬天干旱,由于缺乏蓄水工程,水来得快,去得也快。作为浙江省的欠发达地区,丽水市经济水平明显落后于周边地市,当地政府的配套资金跟不上。尤其是一些高山偏远地区,经济水平原本就低,工程建设成本又相对较高,自筹资金这部分就是很大的难题。
据程俊龙介绍,虽然"千万农民饮用水工程"始于2003年,但当时国家和省里的补贴只占了这个项目的10%,因此工程进度缓慢。"2007年开始,国家和省政府加大了对农民饮用水工程的投入,各县市工程项目有了快速进展。"程俊龙说,2006年,国家发改委、水利部、卫生部三部门要求各级政府把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摆到优先位置,加快实施饮水安全工程规划,并要求"十一五"期间全国要解决1.6亿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让农民群众早日喝上干净水。
据市水利局统计资料显示,从2003-2008年,丽水市共实施农村饮用水工程项目178个,建成农村自来水厂(站)1932座,累计投入资金9.51亿元,让125.56万人远离"烦心水",喝上了"放心水",该市的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比例大幅下降。
让所有农民都喝上放心水
2007年,浙江省政府提出2007-2009年"两年完成、三年扫尾",在全国率先基本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的工作目标。记者从水利局了解到,截至目前,农村受益人口已达到157.3万人,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5%以上,用水保证率达到90%以上,基本完成了工作目标。
丽水人喝的水越来越干净,生命之源不断得到净化,越来越多的农村居民终于实现了"跟城里人一样喝自来水"的愿望。我们相信,在不久的将来,194.7万丽水农村居民都会告别"吃水难",喝上"放心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