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初胸脯拍得嘭嘭响的承诺,媒体上一次又一次的展望与畅想,给人一种时空错位之感
作为纵贯深圳中心区的一条河流,整治了一年多的福田河到底何时能告别黑臭、重泛清波,一直为深圳市民所关注。据深圳晚报昨日报道,针对市民的疑问,近日市水务局建管中心回应说,福田河整治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全部工程计划于2011年底完工。
这样的回应恐怕并不能让人欣喜。并不是没有等待的耐心,而是,在整治之初相关部门曾宣称将于今年年中完工,为何中途“变卦”,一下子将完工日期推迟了半年?虽然,在整治过程中存在这样那样的客观难度,但这些因素并非不可预见,当初在制订整治时间表时理应将这些因素考虑在内。否则,按照这样的逻辑,将来还会不断发现新问题需要协调、解决,今年底完工的承诺岂不是又会成为一门“空炮”?
事实上,公众对河流治污的时间表一拖再拖早已见惯不惊。2001年,深圳市环保部门就表示,将在当年首先使福田河、新洲河污染治理取得成功;2005年,市水务局有关负责人称,年底有望消除新洲河、福田河、大沙河等市内三河黑臭现象;到了2010年8月,媒体又报道称,福田、新洲等河流有望一年中有320天可以达到不黑不臭……回过头来看看,当初胸脯拍得嘭嘭响的承诺,媒体上一次又一次的展望与畅想,给人一种时空错位之感。
治水先治人,深圳的河流治污显然也适用于这一定律。如果相应的问责机制不能到位,整治时间表一次次随意更改而无人担责;如果整治过程缺少应有的能见度,需要花多少钱,还打算花多少钱,每笔钱的投向如何等对公众来说是笔糊涂账,治理投入不能到监督的阳光下晒一晒……河流治污就难以画上休止符,宝贵的公共财政就会一次次打水漂。去年6月,福田河治理就因花费近5个亿却没有取得相应效果,受到人大代表的强烈质疑与尖锐批评。
河流治理尤其是城市内河治理堪称一个世界难题,但这并不能成为推卸责任的理由与借口。事实上,国内也不乏这方面的成功例证,更不用说曾被称为“欧洲下水道”的莱茵河的新生了。我们再一次期望,在强力问责与透明监督的介入下,深圳河流能够走出反复治污的怪圈。